漢陰縣:“三聯”機制激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動能

漢陰縣創新推行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三聯”工作機制,優化基層組織設置、產業組織形式和資源配置方式,推動各領域黨組織優勢互補、抱團發展,打通地域、村域、行業限制,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推動城鄉一體發展、強弱協同抱團、點面有機串聯、村民共同增收,實現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增強、農業產業規模效益提高、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目標,激發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動能。2021年底,漢陰縣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部清零,村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村占80%;全縣農業總產值達33.25億元,較上年增長5.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374元,增長10.5%。

支部聯建把黨的力量挺在鄉村振興最前沿

按照產業互助、優勢互補、共建共贏的聯建思路,靈活城鄉、村村、村企、縣內外等方式,推進支部結對或區域聯建,同步建立聯席會議、相互掛職、集中培訓及捆綁考核等聯建運行管理制度,做到產業鏈延伸到哪里、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就發揮到哪里。一是城鄉聯。推動94個有聯村幫扶任務的市縣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村(社區)黨支部結對聯建,圍繞提升黨建水平、激活生產要素、助推產業壯大等,每年年初簽訂聯建協議,每半年至少共同研究1次黨建工作,每年互上1次黨課、共同開展1次組織生活或主題黨日互促提升,選派156名村(社區)干部到機關觀摩學習、拓寬見識,村(社區)黨組織引領經濟發展、帶領群眾致富能力明顯提升。二是村村聯。選定33個班子建設好、帶頭人能力強、產業發展優的村黨支部為聯建主體,與區域相鄰、地緣相近、產業相關、人文相親的76個村黨支部開展區域聯建,141名干部交流鍛煉,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商大事、共決要事、共辦實事、共解難事,有效打破農村發展原有村域界限,特色種養產業和基地建設呈現連片帶動、融合發展良好態勢。三是村企聯。確定77個發展基礎好、市場潛力大、輻射能力強的涉農龍頭企業或產業園區黨組織為聯建中心,與周邊133個村黨支部開展區域聯建,助推企業或園區以項目引領、資金扶持、技術服務、訂單產銷等形式,帶動聯建村黨支部利用所屬生產資料建設產業基地、延伸產業鏈條,在土地流轉、勞務組織、原料生產等方面為企業、園區發展提供服務、獲取收益。四是內外聯。充分利用縣級以上單位幫扶和蘇陜協作、溧陽對口幫扶等契機,推進20個村、企、機關等基層黨組織跨縣聯建,結成對子,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加快構建全方位、多元化、深層次的開放型發展格局。目前,有21名村干部到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掛職鍛煉,80名技術員到村擔任科技特派員;全縣培育產業帶頭人267人、鄉土人才1.35萬人,610名在外創業成功人員回鄉發展。

產業聯盟促特色產業優勢互補融合發展

圍繞產業集約集聚,按照“優勢互補、協同抱團、融合發展”思路,堅持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精準聚焦特色優勢產業,推進特色產業補鏈強鏈延鏈,建立農業產業全鏈條,打造優勢產業集群。一是相同類型產業聯營。圍繞做大做強富硒大米、富硒茶葉、富硒獼猴桃等優勢主導產業,以“黨支部+產業聯合社+分社”等方式,推動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等組建產業聯盟或產業合作社聯合社,實行規劃布局、生產服務、技術指導、包裝銷售、風險管控“五統一”,推動農業主導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觀音河鎮6個村聯合組建富硒獼猴桃產業合作社聯合社,通過聯營發展,推進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二是不同類型產業融合。跟進同類型產業發展和產業鏈延伸,細分聯建各方發展要素,推進不同產業種類、不同市場主體之間,通過合同、協議、訂單等關系,錯位發展種養殖、生產加工、市場銷售、物流運輸等發展環節,加速優勢企業、優勢人才、優勢資源跨行業整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聯盟產業優勢互補、各展所長。圍繞富硒大米產業鏈延伸,培育以富硒大米深加工、米線生產、米糠提取、米醋生產等不同類型加工企業7家,形成了富硒大米產業“基地種植、標準化生產、精深加工、科技研發、品牌創建、市場營銷、旅游康養、倉儲物流”的全產業鏈。三是龍頭聯帶。以聯建黨組織為核心,發揮主體企業、產業園區的市場競爭優勢,帶動聯盟成員生產資料采購、生產加工、質量管控、市場銷售,與大型商超、電商平臺建立穩定購銷關系,提升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漢陰新鑫米業公司帶動澗池、蒲溪、漩渦等5鎮1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已建立優質富硒水稻基地2萬畝。通過產業聯盟,全縣共培育市級航母園區和現代農業園區42個,新發展茶葉、蠶桑、果蔬等特色產業6.89萬畝。

資源聯享讓村集體與群眾抱團發展共同富裕

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運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推動以集體經濟為主導的市場主體進行聯建,將群眾利益與集體收益緊密捆綁,實現同增收、共致富。一是股份化利益共享。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35個聯建村黨組織以村集體經濟為牽引,吸納聯建市場主體參股擴股資金,建起33個跨村域產業聯合發展平臺,推動混合所有制集體經濟蓬勃發展。雙乳鎮三同村黨支部帶領集體經濟合作社,聯合玉河村、頤品莊園公司2個黨支部,組建拐棗產業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以1600畝土地和20余萬元資金入股參與分紅。建立聯建各方及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資產股份的實際持有權、收益分配權、有償退出權等制度,全方位保障集體經濟成員利益不受損。二是協作化利益共享。依托“鎮園產業聯盟”模式,構建以市場契約關系為聯結的利益共享機制,133個聯建村黨支部與77家龍頭企業、各聯建村集體簽訂合作協議,明確各方權利、義務和收益分配,支持村集體經濟成員在協議框架內用耕地、房產、人力等資源參與聯合經營,最大化保障收益穩步提升。漩渦鎮堰坪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與新鑫米業公司在聯建基礎上做好土地流轉、勞務用工、基地建設、生產經營和群眾入社、利益分配等工作,帶動堰坪村實現2021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06元。三是多元化利益共享。建立多元利益共享機制,聯建村黨組織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將集體所有的林地、茶園、庫塘、廠房等閑置資源,打包給市場主體開發運營,發展農家樂、民宿、田園綜合體等農旅融合項目,吸納集體經濟成員用勞動力或一技之長加入產業工人隊伍和銷售服務隊伍,讓村集體與農戶個體“有錢一起賺”。平梁鎮太行村將集體的1000余畝荒廢茶園、閑置房屋等打包給太行茶廠,建成節點性精品民宿20余間,喚醒沉睡資源,著力打造“沐太行天池、食農家土菜、品老樹綠茶、住精品民宿”的鄉村旅游品牌,帶動100余戶農戶實現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企業年收入達1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