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村立足自身資源優勢,以村干部帶頭試點的模式推動蔬菜大棚種植,提升特色產業優勢,提高自主“造血”功能,探索出了一條富民增收的鄉村振興新路徑,逐步實現設施完善、產業穩定的美麗鄉村蛻變。
涇陽縣三渠鎮白楊村位于鎮西部,下轄4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共計730戶3150人,耕地面積3986畝,村民收入來源主要以勞務輸出、種植業為主。近年來,白楊村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奮力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大力發展種植業,以村干部帶頭試點的模式推動產業發展,助力群眾增收,獲得“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陜西省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諸多榮譽稱號。
“黨建+創業”新路子,組織引領繪藍圖。白楊村聚焦抓黨建助力鄉村振興、抓產業推動共同富裕,以增強黨支部服務能力為抓手,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和示范帶動作用,構建形成“黨支部+創業+農戶”的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新模式,堅定不移的帶領群眾增收致富。一是黨支部帶頭探路。為了打破“無產不富”的藩籬,由村黨支部牽頭,組織村“兩委”實地走訪山東、河南、浙江等地,考察研判確定村級產業發展思路,結合白楊村實際,在嘗試過冬棗、大蒜等作物種植后,逐步摸索出蔬菜大棚種植致富路。二是黨員沖鋒鋪路。面對基礎設施差、農民創業無資金的困境,白楊村黨支部號召全村黨員干部沖鋒在前,入股建棚種菜,共同承擔創業風險。黨支部多方聯系農行、信合等金融機構,幫助7名黨員落實低息創業貸款57.5萬元,形成“黨建+創業+金融”的產業發展模式。三是產業示范引路。2020年以來,白楊村先后投資256.2萬元,流轉土地168畝,建成27座溫室大棚,白楊村產業園區拔地而起,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被認定為涇陽縣“黨建+創業+金融”設施農業示范基地。
“入股+創收”新模式,人才返鄉共富裕。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白楊村將返鄉創業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鼓勵在外人員返鄉創業就業,著力用優質的產業生態、濃厚的創業氛圍、良好的就業機遇回引一批具有實用技能、經營能力和創業能力的鄉土人才,促進鄉村產業全面振興。一是開啟入股村民鑒別模式。面對全村蔬菜大棚一棚一豐收的產業成效,白楊村決定讓利給村民,嚴格制定人選考量標準,在全村選取誠實守信、有擔當的優秀“接班人”來接替管理蔬菜大棚。二是打造人才返鄉創業模式。白楊村因勢利導,全面摸排“因疫返鄉”人員,重點摸清年齡學歷、專業特長、工作情況、返鄉意愿等,初步篩選回引對象;通過微信群、大喇叭等形式廣泛宣傳蔬菜產業項目、回引政策、人才需求;召開返鄉人才座談會,集中征集返鄉創業意愿,確定重點回引對象,全村已回引26名返鄉人才為家鄉“添福聚力”。三是推廣群眾共同創收模式。白楊村27座蔬菜大棚現已全部由新加入的13戶村民接替管理,年產量達6萬余斤,每個大棚年收入在15-16萬元左右。群眾參與蔬菜種植的熱情日益增高,39名村民已經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和穩定增收。
“試驗+創新”新突破,數字科技激活力。 抓住承擔全縣“黨創金”設施農業示范基地契機,白楊村積極探索實施入股經營、合作創新、品牌研發等數字科技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現代農業經濟價值,為產業騰空發展開辟新徑,變“賣菜賺錢”為“以菜興業”。一是合作社加入激發集體活力。涇陽縣胖子胖蔬菜苗木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為蔬菜產業發展提供免費技術指導服務,為農戶種植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一年可為村集體分紅3萬元。二是試驗種植激發創新活力。為實現農業增值,白楊村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建造占地百畝的試驗示范大棚,改良原有品種、試驗種植新品種,將試驗成功的種苗無償推廣到全村農戶,引領全村走上品質農業的發展之路。三是專注產品激發品牌活力。圍繞“一村一品,一品一名片”的發展思路,白楊村在產業品牌上再發力,全力打造“涇韻紅”西紅柿品牌;現如今,品牌效應逐漸顯現,產品銷售“水到渠成”,西紅柿每日遠銷江浙地區百余箱,在直播、微店等線上銷售量已達2000萬斤。
?興一個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群眾。如今的白楊村,已完全蛻變成基礎設施完善、種植業穩定發展、企業茁壯成長的美麗新農村樣本。白楊村將繼續精心謀劃,科學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持續把推進產業振興作為補短板、強弱項的重要抓手,做強基礎產業、做優特色產業,不斷強化產業輻射帶動能力,促進群眾持續增收致富,帶領村民闊步走在鄉村振興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