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陽縣:“五大振興”齊發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今年以來,涇陽縣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創新工作舉措,全力在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上下功夫,不斷為鄉村振興探索新路。

聚焦產業振興,牽住鄉村振興“牛鼻子”。堅持全產業鏈提升、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強力推進產業園區(基地)行政村100%全覆蓋。建成產業園區(基地)125個,打造了錦鯉小鎮、櫻桃小鎮等一批特色產業小鎮。著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大力發展黑(茯茶)、白(奶畜)、紅(葡萄)、綠(蔬菜)四色產業,目前,全縣有茯茶生產企業44家,茯茶年產量5000余噸,產值超過11億元,公共品牌價值達到10.21億元;奶牛存欄3.8萬頭,百只以上牧場(小區)47個,日產鮮奶280噸;奶山羊存欄20萬只,日產鮮奶240噸,擁有規模羊場76家;生豬存欄15.8萬頭,家禽存欄280萬羽,日產禽蛋86噸;果樹面積9.3萬畝,產量9.12萬噸,建成果品分揀中心8個,發展果業電商28家,完成6個“萬元果”攻關任務,發展面積3.9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9.83萬畝,總產量93.39萬噸,總產值達18億元。涇陽茯茶、羊乳、葡萄被認定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涇陽茯茶納入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被授予省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該縣蟬聯茶業百強縣。水果西紅柿、“陽光玫瑰”葡萄等產品備受青睞,涇河甜柿遠銷海外,“大秦之水”“康大雞蛋”成為“十四運”專供產品。云陽鎮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復墾撂荒地5217畝,新增“噸糧田”1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受到省政府表彰。

聚焦生態振興,畫好鄉村振興“新藍圖”。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理念,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好藍天、碧水、凈土、青山保衛戰,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加強節能減排防控管制,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打造生態良好、環境舒適的宜居涇陽。印發了《涇陽縣生態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實施方案》,定期召開生態振興工作推進會,分解工作任務,解決實際問題,推進工作落實。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穩步推進3處黑臭水體治理項目,目前項目已基本完成。目前全縣8鎮22個生活污水處理站委托第三方公司進行運營管理,現各鎮對存在問題的污水站已修繕整治,22個污水站正常穩定運行,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完成道路綠化25公里,森林撫育工作面積3.08萬畝,補貼資金61.6萬元。推進了全縣9鎮(街)148個村綠化美化工作,完成四個森林鄉村建設任務。

聚焦人才振興,培育鄉村振興“主力軍”。積極探索人才推動鄉村振興實踐路徑,以農業專業人才、能工巧匠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建設等為抓手,不斷充盈鄉村人才“蓄水池”,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通過調查摸底、自我推薦、群眾舉薦等方式,把323名農業技術骨干、致富帶頭人、農民經紀人、退伍軍人等進行登記造冊,列入村“兩委”后備干部隊伍,充實基層黨組織后備力量。舉辦縣管人才專題培訓班,加強對專家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定期開展優秀人才評選工作,全縣累計評選“縣管拔尖人才”8批129人,“杰出貢獻人才”“杰出貢獻提名人才”22名。統籌發揮科協、發改、農業等人才成員單位,鼓勵鄉土人才參加在職教育、繼續教育等,組建教育、農業、衛健、文化等四個專家服務團391人。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及現代高素質農民培訓工程,增加收入。培育家庭農場5家,創建示范家庭農場3家;新增年收入100萬元、50萬元以上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各5家左右,新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個;開展各類技術培訓298場次10820人次,發放培訓資料13231份。

聚焦文化振興,做實鄉村振興“暖心事”。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不斷匯聚社會正能量。召開了第八屆“涇陽好人”(道德模范)頒獎典禮,表彰獎勵涇陽好人(道德模范)10名,提名獎獲得者10名。開展評選“好媳婦”“好公婆”“文明家庭”等活動,涇陽縣3人榮登“咸陽好人榜”。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9個,實踐站157個,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29個。精心打造12個特色志愿服務項目,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環境整治、公益慰問等志愿服務活動。先后組織全縣中小學生開展“網上祭英烈”“向國旗敬禮”“新時代好少年”等主題實踐活動,5名同學獲得2022年市級“新時代好少年”榮譽稱號,評選表彰縣級“新時代好少年”16名。在中省市主流新聞媒體、學習強國APP、等媒體平臺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截至目前,在中省市主流新聞媒體刊發關于鄉村振興稿件402篇,縣級微信公眾號推送微信102條。

聚焦組織振興,筑牢鄉村振興“主陣地”。縣委常委帶隊走訪調研,摸排軟弱渙散村黨組織7個,一村一策抓好整頓轉化;開展村“兩委”換屆“回頭看”,縣級領導班子成員對所有鎮(街道)、村回訪調研一遍,逐項分析研判。以“25680全面達標行動”為抓手,創建省級示范村9個,市級示范村34個,實現村級黨組織活動陣地規范化、標準化。開展農村基層干部鄉村振興主題培訓500余人次,全面提升干部綜合素質和履職能力。開展駐村干部“五治”強作風提素質活動,積極實施全縣農村基層干部導師幫帶“藍青計劃”,124名導師一對一、一對多幫帶143名幫扶對象,開展宣講活動30余場次,推動農村基層領域干部整體提升、村級班子整體建強。創新開展“黨建+創業+金融”工程,建立農村金融服務與地方經濟發展相融合的“黨建+創業+金融”共創共建新模式,建成線下“創業示范基地”11個,線上“項目超市”上架項目30個。目前,各合作銀行已通過“黨建+創業+金融”工程建檔1.75萬戶,累計授信1.3萬戶,共計10.9億元,累計向8523戶黨員群眾發放貸款7.3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