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安市臨潼區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總抓手,大力實施“素能提升、夯基固本、人才引育、強村富民、鄉村善治”五大工程,狠抓組織建設、培育先鋒力量、夯實戰斗堡壘、建設和美鄉村,不斷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實施“素能提升”工程,鍛造振興“生力軍”。扎實開展村干部能力提升“211”計劃,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等作為培訓重點,建立“常規培訓+街道自培+特色培訓”模式,通過專題輔導、現場教學、研討交流等“訂單式”靶向培訓,每年全覆蓋培訓村黨組織書記、駐村第一書記,全面輪訓村“兩委”其他干部等;依托臨潼區人才教育培訓基地(西安開放大學臨潼分校)持續開展學歷提升教育培訓工作,累計提升708名村干部、后備干部學歷,村干部隊伍結構不斷優化、能力素質顯著提升;利用遠程教育平臺扎實開展“固定學習日”集中學習,幫助農村黨員干部拓展視野、增長才干,在“臨潼黨建”微信公眾號開設“鄉村振興活學活用”專欄,刊發鄉村振興政策法規及經驗做法19期,全面提升村干部、駐村干部履職能力。
實施“夯基固本”工程,筑牢組織“橋頭堡”。堅持“先進示范、后進整頓、整體提升”的思路,持續鞏固10個標準化建設省級示范村、20個市級“美麗黨建”示范村創建成果,加強政策支持,加大黨建指導,做好動態管理,充分發揮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常態化開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工作,嚴格落實“一村一策”“四個一”措施,通過“地毯式”摸排、“清單化”整改、“過篩式”驗收、“常態化”提升等方式,18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全部整頓完成;全面開展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標識牌匾規范清理工作,對陣地設置、外觀標識、牌匾懸掛、制度上墻等進行嚴格規范,實現“紅色便民WIFI”全覆蓋,打造集便民服務、黨性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紅色陣地”,不斷提升村級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水平。
實施“人才引育”工程,組建發展“智囊團”。扎實開展“萬名干部人才下鄉村”行動,建立338人的“臨潼區鄉村振興干部庫”和428人的“臨潼區鄉村振興人才庫”,精準下派400名干部人才到鄉村振興一線貢獻才智,實現226個村駐村干部“全覆蓋”;創新開展“千名干部下基層,鄉村振興有作為”活動,分6批選派600名優秀干部到村擔任駐村指導員,振興一線再攻堅,相關經驗做法被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媒體聚焦報道;出臺“2236”駐村干部管理辦法,建立“六個一”任務清單,采取“1+1”幫帶、三級包抓、“訂單式”培訓、“診斷式”督考等“四個舉措”,進一步激勵駐村干部履職盡責;大力挖掘本土人才,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田專家”“土秀才”,積極引導他們發揮自身優勢,反哺家鄉發展。各類干部人才凝心聚力、集思廣益,鼓足干勁獻計獻策,積極投身鄉村振興。
實施“強村富民”工程,拓寬群眾“致富路”。把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切入點,推行“黨建+”模式,按照“支部引領、黨員示范”發展思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種植養殖、鄉村旅游等,從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績效激勵等方面打出“組合拳”,著力推動集體經濟薄弱村提升、富裕村做強。積極開展“千企聯千村”行動,按照“組織搭臺、村企共建、攜手發展”原則,鼓勵引導優勢村企先試先行,26對村企開展合作共建,10余對村企正積極對接合作事宜,先后探索出“后瀛模式”“小金模式”“神東模式”等發展典型;相橋街道神東村壯大村集體經濟使村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等先進事跡被人民日報頭版進行報道,代王街道山任村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經驗做法被農業農村部收錄到全國發行教材實踐案例中宣傳推廣。
實施“鄉村善治”工程,架起服務“連心橋”。印發《西安市臨潼區農村干部管理考核監督細則》《臨潼區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實施意見》等,嚴格落實“三務公開”“四議兩公開”等制度,不斷推進農村基層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大力推行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按照“1+3+N”模式,在網格內統籌開展各類治理、服務活動,實現“小事不出網、大事不出村”;深度挖掘 “黨小組+村民小組”雙組共建經驗做法,鼓勵黨小組長兼任村民小組長,通過“微組織”“微生活”“微嵌入”“微治理”的四微機制,強化黨小組服務治理“神經末梢”功能,做到聯系服務群眾精準化、精細化;扎實開展“清廉村居”示范村創建工作,圍繞廉政治理“六有”目標,精心打造1個市級示范村、10個區級示范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