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推廣黨建引領集體經濟發展“十種路徑”
眼下正是金銀花采摘季,陜西渭南市蒲城縣堯山鎮閆家村3700畝金銀花競相綻放,村民在花田里“摘金采銀”,一派喜悅景象。“得益于市里推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十種路徑’,我們采取‘黨組織+’形式,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領大家種金銀花,去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2.3萬元。”村黨支部書記王春顏笑得合不攏嘴。
“由于缺少發展門路,渭南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和‘薄弱村’占比曾超過70%。”渭南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高振鑫介紹,從2020年起,渭南市委組織部在總結相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創新推廣“黨組織+”、“聯合黨委+”、村企聯建、產業帶動、筑巢引鳳、資源喚醒、要素入股、服務創收、文化旅游、村村聯建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十種路徑”,倡導全市每個村分類對標,找到適合自己的辦法、途徑推進強村富民。
堅持科學謀劃、示范推動,縣鎮兩級分別召開研討會,逐村分析研判,結合村子自身經濟基礎、資源條件,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確定發展路徑,編制規劃方案。定期召開現場推進會,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典型村實地觀摩,學習借鑒成功經驗。采取定期發布典型案例、媒體推介等形式,激勵各村比學趕超、競相發展。
配套支撐,務求實效。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評估內容,強化督查考核,實行月推進、季考核、定期督辦,促使層層傳導壓力、層層夯實責任。統籌用好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轉移支付資金,優先發展條件成熟的“空殼村”和“薄弱村”。健全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機制,激發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熱情,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破題提質。
方法不對頭,累死老黃牛;方法對了頭,一步一層樓。地處城鄉接合部的渭南高新區白楊街道紅星村,近年來由于城市快速發展,變成了“城中村”。村黨委因勢利導,采取“筑巢引鳳”路徑,建設商業建筑,引進知名企業,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60萬元,村民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增收。“現在,村子找準了發展路子,日子越來越紅火。”村黨委書記王少紅感慨地說。
截至2022年底,全市“空殼村”全部清零,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3.2億元,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占到67.4%,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36個。集體經濟壯大,讓黨組織挺起了“腰桿子”,農民鼓起了“錢袋子”。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共創辦、領辦、參股各類經營主體近2000家,集體產業多點開花、蓬勃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