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縣緊盯村(社區)基層黨組織人員匱乏、能力不足等問題,全面實施“雛雁育苗”工程,蓄足村(社區)黨員干部后備力量“源頭活水”,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素質優良、數量充足、群眾認可的基層干部隊伍,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激活人員“蓄水池”。突出政治標準,堅持事業為上、以事擇人,采取個人自薦、組織推薦、群眾代表舉薦等形式,通過村(社區)研究上報、鎮(街道)黨(工)委審核考察、縣委組織部匯總備案的程序,重點吸納35周歲以下“四鄉人員”(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向黨組織靠攏,確保年內各村(社區)至少發展1名35歲以下入黨積極分子,條件成熟的接收為預備黨員,納入村(社區)后備干部隊伍。目前,已梯次配備836名村級后備力量。
鋪就成長“快車道”。著眼組織建設、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需求,將村(社區)黨員干部后備力量培訓工作納入全縣干部培訓計劃,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輔導、外出交流、學歷提升、網絡教育等活動。推行“1+1”導師幫帶模式,建立鎮(街道)領導班子成員、村黨組織書記、第一書記與后備力量幫帶聯系,助力后備力量快速成長。結合年度重點工作任務,組織后備力量積極參與村組事務管理、農村公益服務、村級經濟發展等日常工作,真正在干中學、學中干、干中成。
建立動態“項目庫”。建立“日常考核+年終評議”機制,季度審、年終評,及時發現和解決隊伍建設中的存在問題。定期開展后備力量隊伍建設情況分析研判,對政治思想、道德品質、遵紀守法等方面存在突出問題的,對工作實績不明顯、發展潛力不大的,對群眾基礎不扎實、威信不高的,對因其他原因不能勝任工作的,及時進行調整,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后備力量儲備起來。
鍛造發展“生力軍”。著力構建鎮村之間各司其職、聯動管理的工作格局,精準制定具體管理辦法,及時了解培養對象學習、工作情況,與培養對象交心談心,重視并幫助解決村級后備干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難和問題。建立擇優使用機制,對德才兼備、成績突出、群眾認可,能夠勝任工作的后備力量,在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有空缺時,優先從表現優秀、群眾公認的后備干部中選用,及時補充到位,做到成熟一個,使用一個。今年以來,調整村“兩委”干部8名,人選均從村級后備力量庫中推選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