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安塞區:凝心聚力創建“黨建?家” 打造“楓橋經驗”城市版
近年來,安塞區創新推行了“黨建?家”引領城市基層治理工作載體,統籌推進建“家”達標、治“家”明責、旺“家”共建三項工程,積極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城市版,不斷增強城區居民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上下聯動,齊心建“家”。著眼于把街道黨工委建成領導城市改革發展的奮斗之“家”、社區黨總支建成共駐共建的服務之“家”、網格黨支部建設成和諧幸福的榮耀之“家”,下氣力搭起“黨建?家”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四梁八柱”。一是規劃先行。“一街一策、一社一案、一格一法”提出工作方案,對黨群服務中心布局不合理的進行遷建,對面積不達標的予以擴建,對功能不完備的有效提升。已建起了具備吹哨派單、指揮調度、協調運轉等功能的3個街道“奮斗之家”,財政投資1300多萬元,7個社區“服務之家”高質量達標,已建成主城區15個網格黨支部活動陣地,剪紙大師侯雪昭所居住的馬家溝網格、安塞藍天應急救援中心駐地網格等9個網格成功創建為“榮耀之家”。二是分類施策。區委書記直接掛帥,組織、民政部門牽頭,街道書記主抓落實,按照 “三個一批”的思路推進建“家”任務。移交一批,在不改變房屋權屬的前提下,與相關部門單位和企業協調,按照共建共享模式,今年將解決網格黨支部活動陣地36個。劃撥一批,通過統籌劃撥的方式,整合資源,盤活資產,徹底解決5個社區黨群“服務之家”不達標的問題。追繳一批,對房地產開發企業未按規定移交配建公共用房的,由民政部門聯合住建、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依法追回新建小區公共用房,劃歸社區和網格使用。三是提升功能。在街道的“奮斗之家”和社區的“服務之家”,統一設置便民服務大廳、黨員活動室、黨性體檢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結合轄區不同群體特點,靈活設置日間照料中心、老年餐廳、黨建書吧、心理關愛室等功能空間,滿足群眾個性化需求。統一編制社區“百事通”手冊,完善自助服務設施,大力推動數字賦能。
明確職責,共同治“家”。把城市治理的盤子作為一個“大家”,積極構建“街道、社區、網格、黨員”一貫到底的組織鏈條,形成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的治“家”格局。一是發揮街道“治理樞紐”作用。認真落實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各項任務措施,不斷增強街道黨組織統籌協調功能,推動網格化管理資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綜合。街道干部全員下沉網格,每人認領一塊“責任田”并上墻公示,讓居民群眾全天候看得到黨員、第一時間找得到干部。上半年,各街道持續開展“百人宣講到社區”“宣講傳黨音”“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系列活動,理論宣講46次,受眾達4.3萬人次。二是發揮駐區單位“共駐共享”作用。區直機關工委牽頭落實在職黨員“雙報到、雙承諾”制度,構建“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機制,統一制定了《在職黨員進社區“雙報到、雙承諾”紀實手冊》,并將報到服務情況納入干部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區直部門單位組建了130支張思德黨員先鋒服務隊,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200余次,給群眾辦實事、好事1.2萬余件,化解矛盾糾紛146多件。區應急管理局在每個社區組建起了由在職黨員、退役軍人、應急專業人員、志愿者等組成的應急救援隊伍,開展專業化處突應急培訓演練12次,提高了社區應急治理能力。三是發揮網格“神經末梢”作用。各網格通過廣開渠道收集信息、就地從快處理問題、跟蹤問效事了人和、健全機制源頭預防,做到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突發事件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在56個城區網格上全部建立了黨支部,并在2個商業綜合體新建愛心服務驛站,引導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群體向網格黨組織報到。發揮好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常態化開展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行動、亮服務、亮成效“五亮”活動,引導黨員在疫情防控、維穩處突等急難險重任務中唱響了“我是黨員我先上”的主旋律。
凝心聚力,和諧旺“家”。在“黨建?家”載體的支撐下,各街道社區唱好“群英會”、打好“合力牌”、形成“共同體”,使城市基層的人情味更濃,煙火氣更旺,活力勁更足。一是充實配備人員力量。按照每萬人不少于18人的標準充實配備社區工作者,到年底,有7個社區達到人員配置標準。采取“公益+市場”模式,引入21家社會組織進駐各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群眾提供無償或低償服務,推動黨群服務中心向快遞小哥、出租車司機、外賣騎手等新就業群體開放,免費為他們提供冷可取暖、熱可納涼、累能歇腳、渴能飲水“家”的暖心服務。二是開展黨建物業聯建。及時建立物業服務企業黨組織,全面推進社區、物業黨組織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對物業服務企業開展“星級評比”并納入信用等級評價,著力把物業服務企業建成“紅色管家”。組織社區工作人員、物業公司黨員和業委會成員常態化開展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百家熟”活動,很多街道社區干部講,以前因為陌生“進不了門”,現在聊著家常“出不了門”。三是建立務實管用機制。街道社區黨組織引導各網格訂立了“居民公約”,對轄區環境衛生、公共空間維護、鄰里守望相助等作出明確的倡導和規范,先后評出文明和諧小區25個,幸福互助樓棟8個。先后引入了共青團“山丹丹”志愿服務隊、安塞“辣媽”援教志愿者等9支志愿者服務隊,200多名志愿者常年活躍在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