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縣:“五微服務”助推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近年來,白水縣堅持黨建引領,凝聚多方合力,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聚焦基層治理難點、堵點、痛點,細化“五微服務”,有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寬城市發展新局面。
劃細社區“微網格”,激活治理“微力量”。因地制宜縮小治理單元,自上而下搭建組織鏈條,劃定3867個綜合網格、270個專屬網格,實現“全域有網、網中有格”。建立“一長兩員”隊伍,實行月走訪、季遍訪、年慰問制度,推動人員、服務下沉,網格員工作由單一解決問題向多元化全方位服務轉變,讓小網格里有大作為。建立網格議事會,采取居民說事、民情懇談、百姓議事等方式,常態化開展協商議事,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今年以來,已累計收集整理“三單”257件,解決民生難題79件,基層黨組織參與率達100%,切實把“急難愁盼”的實事辦到群眾“心窩里”。
開展社區“微服務”,用心用情“暖民心”。精心打造“一年十件實事”黨建品牌,通過征集居民訴求、簽訂項目承諾、推進項目落實、組織考評獎勵,激勵各社區黨組織積極探索、主動作為,立足基層黨建工作實際,結合“五彩果鄉優服務”“泉心為你”“點亮微心愿”等志愿服務活動,為群眾提供多樣化服務項目,推出為民惠民便民的實招硬招,進一步提升社區黨組織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全縣16個社區已完成實事46件,東關社區安裝路燈240盞、道北社區道東小區更換主巷道及部分支巷道老化水管、南橋礦社區新建充電樁20個等,讓“痛點堵點”變成“亮點優點”。
搭建社區“微客廳”,構筑治理“連心橋”。依托“1+3+N”社區服務模式,結合社區現有規劃布局和居民需求等實際情況,將社區便民大廳由傳統的“柜臺式”服務改造提升為“開放式”服務的社區“會客廳”,實現社區治理從“獨角戲”到“齊參與”的革新變化。目前,工農社區“聚心源會客廳”、雷牙社區“和美會客廳”、東關社區“初心會客廳”、堯禾社區“溫暖會客廳”、道北社區“共享會客廳”等已初見成效,實現了“一社區一客廳、一社區一主題、一社區一特色”社區服務模式,今年以來先后解決居民需求870余件,協商解決社區訴求糾紛等28件,受到了居民群眾的一致好評。
認領群眾“微心愿”,提升居民“微幸福”。組建“微心愿”服務隊,組織社區與機關干部結對組成走訪組,通過上門走訪、座談會、心愿墻等多種形式,了解轄區居民生活心愿,廣泛征集“服務事項清單”,召集社區、駐區單位協商,動員黨員干部、駐地單位等結對認領、雙向對接。815名黨員與困難群眾結成對子,認領群眾“微心愿”,在推薦就業崗位、發放困難救助、協調車棚擴建等方面給予解答幫助,共解決實際困難529件,實現群眾就業安心、社會保障舒心、托幼上學稱心、健康就醫放心、文化娛樂開心“五心并舉”,體現服務民生“大作為”。
實踐社區“微治理”,服務群眾“零距離”。健全社區“1+2+N”一體矛盾調處化解體系,各級網格員每月巡查走訪,每季度入戶排查,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依托渭南“互聯網+黨建”云平臺、“智慧社區”等媒介,整合公安、政法、民政、司法、“12345”等信息平臺和數據資源,找準對應部門,在社區綜治中心現場“專家會診”,開出“治理良方”,形成民情收集、后臺分派、線下辦理、結果反饋、效能評價的工作閉環,讓基層治理更有精度、更有溫度。今年以來,解答政策咨詢200余次,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500余次,協調解決路面破損、排污堵塞、墻面粉刷等問題9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