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志丹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指示,通過“五個堅持”,因地制宜引導群眾發展庭院經濟,讓房前屋后的“方寸地”成為脫貧群眾的“增收園”。
堅持以“有特色”為導向,精準組織全覆蓋。一是規范引領發展。研究制定《志丹縣支持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的實施方案(試行)》,明確獎補對象和負面清單,堅決防止出現亂占耕地、違規搭建、盲目發展等問題,推動形成特色產業集約規模效應。二是組織動員發展。以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和農技人員為骨干力量,深入村組、農戶,講政策、傳技術、定模式、做方案,動員引導廣大農戶積極參與發展庭院經濟。三是優化路徑發展。按照“一院一規劃、一戶一特色”思路,把小庭院打造成菜園子、果園子、菌園子、加工坊、農家樂。目前,所有鄉鎮實現庭院經濟發展全覆蓋。
堅持以“庭院美”為重點,科學規劃優布局。一是突出多維感觸。聚焦“視覺上美感、味覺上美味、感覺上美好”,評選“最美庭院”200余戶,新建民宿、農家樂5個,推出農家特色菜品23道,掛牌生態特色農產品經營戶10家,讓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二是突出鄉土特色。挖掘發展刺繡、剪紙、釀醋(醬)、洋芋粉條等傳統手工業26家,形成一院一品、一院一景、一院一味,把百姓庭院打造成陜北風味的品嘗消費地、鄉村休閑的生活體驗地、鄉土風景的觀光旅游地、黃土文化的展示傳播地。三是突出全域聯動。深入開展“八清一改”,圍繞紅色旅游路、341國道和周河、洛河、杏子河流域,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綠色生態長廊。
堅持以“鄉村鮮”為核心,激發動力降成本。一是注重培育新業態。培育一批鄉村旅游示范村,積極推介老崖窯、秦直道等多個鄉村旅游“網紅打卡點”,建成順寧保娃溝門村、雙河麻子溝村、永寧象咀村等休閑旅游示范點,支持發展觀光游、采摘游、美食游、體驗游等。二是注重模式多樣化。按照“庭院+N”模式,發展大櫻桃、梅杏等特色種植,養殖湖羊、肉驢、中蜂等,帶動一批電商銷售點、直播帶貨點、快遞代辦點及小超市、理發店、修理店等服務業發展,讓群眾在家門口創業就業。三是注重群眾主體地位。對發展2種以上產業并達到獎補標準的,在獎補上限內資金可疊加計算,脫貧戶、監測戶獎補在最高限額基礎上再增加20%,分兩年兌現,千方百計增強農戶發展庭院經濟的主動性、積極性。
堅持以“服務實”為依托,提升技術強支撐。一是強化技能服務。建立各部門與鎮村統籌推進機制,組建縣級科技特派團1個、工作站12個,32名科技特派員駐村指導農戶發展主導產業和庭院經濟。二是強化經營服務。圍繞庭院經濟生產、加工、貯藏、銷售環節,從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提供服務,拓寬訂單統銷、電商直銷、社會力量幫銷、定產定銷等多形式銷售渠道,促進庭院經濟按市場需求健康發展。三是強化金融服務。鼓勵符合條件的脫貧人口、監測對象使用小額信貸發展庭院經濟,累計發放小額信貸724筆、2564.6萬元;實現村級互助資金全覆蓋,規模達5216.4萬元,成為群眾身邊的“自助銀行”;推進“防貧保”綜合保險,降低農戶生產經營風險。
堅持以“效益好”為目標,聚焦規模增實效。一是規模化拉動。全縣建成育苗基地1個,發展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1個,年產量986噸;打造設施瓜菜種植基地3個,種植總面積達3.2萬畝,實現產量10.1萬噸;建立雜糧訂單生產基地2.5萬畝,規模效應逐漸顯現。二是品牌化帶動。保持農村生鮮味道,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2.8億元,目前“志丹西甜瓜”“順寧草莓”等品牌效益凸顯,棚均收入在5萬元以上;獲批“志丹蕎面”等5個地理標志產品,培育“洛河畔”等農產品品牌8個;打響叫亮志丹地椒羊肉、蕎面涼粉、剁蕎面、糜子黃酒等地方特色小吃。三是專項化推動。成立縣庭院經濟發展領導小組,明確農業、林業、文旅、財政、鄉村振興等部門和駐村幫扶力量職責任務,落實包鎮、劃片、分組、聯戶分級責任制和督幫點評、觀摩互鑒推進機制。將庭院經濟工作列入年度實績考核指標,對項目示范帶動性強、群眾參與度高、人居環境好、經濟成效顯著的示范村,分別給予相關鎮、村資金獎補30萬元、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