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市印臺區:第一書記“抱團” 鄉村振興“加碼”

印臺區針對鄉村特色產業規模小、農產品包裝設計“土”、線下銷售渠道窄等問題,有效整合全區第一書記資源力量,創新成立第一書記鄉村振興產業聯盟,通過“五聯工作法”,凝聚起鄉村振興新動能,讓群眾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組織聯建,樹立“一盤棋”。打破“一人包一村”傳統模式,構建跨鎮村、跨領域、跨行業的“第一書記產業聯盟”工作體系。建立支部。整合全區第一書記資源優勢成立產業聯盟黨支部,選任5名素質過硬、責任心強的第一書記組成支委會,牽頭聯盟運行,通過摸底調研、試點示范、全域推進、整體提升四個步驟推進聯盟工作。建強陣地。聯盟集中活動陣地設在北城移民搬遷安置點(順金社區),區委組織部撥付專項經費,先后建成了聯盟辦公室,直播室和農產品展廳。依托區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鎮村電商服務站點,搭建農村電子商務三級服務體系,為農特產品觸網銷售蓄足“馬力”。健全制度。制定出臺《第一書記鄉村振興產業聯盟黨支部工作制度(試行)》《第一書記在鄉村振興一線擔當作為鼓勵激勵“十條措施”》,嚴格落實第一書記選派管理工作規定等制度,促進產業聯盟科學化管理、規范化運行。嚴格管理。圍繞“六查六看”,采取“派出單位自查+鎮(街道)排查+區級核查”相結合方式,逐村逐人排查“走讀式”駐村等問題。扎實開展“駐村干部辦實事 振興一線勇擔當”主題活動,采取“鎮辦出題、干部領辦”方式,要求駐村干部每人每年至少領辦5件實事好事,完成情況作為評先樹優、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

隊伍聯育,匯足“一股勁”。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創新培訓形式、豐富培訓內容、拓展“充電”路徑,著力彌補各類群體理論不足、專業不強、技術不精等短板?!耙辉乱恢v”提素質。圍繞鄉村振興主題,舉辦“一月一講堂”農村基層干部能力素質提升培訓班8期、“百日能力提升”培訓15期。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分級分類組織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參加省、市鄉村振興示范培訓班和區級輪訓,實現培訓全覆蓋。“導師幫帶”強本領。聘請全區“頭雁”幫帶導師指導聯盟工作,對產業結構、產銷環節存在問題進行“點對點”幫扶指導。2名第一書記作為“頭雁”導師,重點幫帶新任村黨組織書記、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書記等群體,助力其補短強弱。“擂臺比武”增干勁。舉辦駐村第一書記“擂臺比武”,引導第一書記“亮”身份、“曬”承諾、“比”成績。開展鄉村振興“十大主播”評選,挖掘本鄉本土“網絡達人”作為兼職帶貨主播,多渠道為聯盟“招兵買馬”?!坝^摩交流”促提升。組織第一書記產業聯盟支委成員赴嵐皋縣學習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電商平臺運行等方面經驗做法。采取“看陣地建設+聽作用發揮+比產業發展”方式,組織開展“一季一觀摩”活動,在全區營造抓黨建、強產業、促發展的濃厚氛圍。

產業聯創,打造“一條鏈”。針對產業發展過程中資源分散、規模較小、各自為戰的局面,發揮聯盟集群效應,著力打好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組合拳”。共同制定發展思路。按照“摸底調研、試點示范、全域推進、整體提升”思路,對全區各村(社區)以及第一書記聯盟單位進行調研,摸底各村產業發展情況及核心農副產品,確定發展基礎較好、主導產業明晰、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試點,以點帶面、逐步覆蓋。試點推行連片經濟。堅持黨建引領,按照產業相近、地域相鄰的原則,在濟陽村成立“壹農聯盟”電商公司,與崖堯、虎頭共5個村聯合,協商制定“連片”發展合作協議,共同解決農副產品銷售難題。統一設計產品包裝。由陜西科技大學牽頭,對已經具備價格和質量優勢的蘋果、花椒、龍柏芽茶等農產品統一包裝設計,突出“第一書記”標識,有機融入玉華宮、姜女祠、銅川塔等印臺文化元素,精心設計獨具“果香瓷都”特色的產品包裝,推出以印臺區第一書記產業聯盟冠名的“限量版”優質農產品,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群策群力抱團經營。初步搭建形成“駐村幫扶單位黨組織+產業聯盟+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構建以聯盟黨支部為核心、村集體資源資產為紐帶、產業鏈為依托、農民群眾為主體的新型經濟組織體系,變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為群策群力“抱團經營”。目前,11款產品包裝設計已經全部完成,4款產品包裝已經開始大量印制使用,全區典型農產品標準化、規劃化、品牌化水平不斷提升。

品牌聯銷,構筑“一張網”。充分發揮陜西科技大學等“兩聯一包”單位資源優勢及印臺區數字產業園等平臺作用,開展農產品展示和直播合作,全力打通印臺農特產品銷售渠道,有效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搭建線上銷售平臺。深入實施“數商興農工程”,結合陜西科技大學“藝鄉藝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印臺區典型農產品消費幫扶”網上直播帶貨宣傳,龍柏芽、蜂蜜、核桃油、蕎麥面等11種印臺特色農產品在直播間陸續亮相。采取“短視頻+直播”銷售方式,實現“訂單生產、規模運營”,切實讓數字化為農產品賦能。拓寬線下銷售渠道。建立區鎮村三級幫銷組織體系,采取“三進”模式對接承銷、勞務就業推銷、農高會展銷、商場超市直銷、幫扶單位助銷、旅游帶動促銷等方式,持續拓寬農產品線下銷售渠道。同時,推行“電商+快遞”銷售方式,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舌尖“一站直達”。聚力打通堵點淤點。多次對接相關部門,聚力推動典型農產品打通SC認證、食品安全認證、食品流動認證等直播帶貨堵點。同時將全區目前發展基礎較好,價格質量雙優的合作社、農村農業企業納入第一批聯盟會員,為全區產業融合共建、整體推進打牢堅實基礎。產業聯盟成立以來,通過直播宣傳帶貨、幫扶單位集中采購、愛心企業助農等形式,累計助力農產品銷售增加300余萬元。

成果聯享,結成“一家親”。建立完善多元利益共享機制,共享發展成果,持續增加群眾收入,讓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平臺信息共用。利用陜西省消費幫扶館、陜西科技大學消費幫扶館搭建印臺區第一書記產業聯盟農副產品展示點和供貨點,作為聯盟產品進入省城的線下平臺,以第一批會員單位為發端,逐步吸引全區優質合作社、農業企業及產品納入到第一書記產業聯盟產品目錄中來。責任風險共擔。構建以市場契約關系為聯結的利益聯結機制,發揮聯建主體企業、產業園區的市場競爭優勢、品牌影響力,帶動聯盟成員,形成統一資料采購、統一組織生產、統一產品加工、統一質量管控、統一市場銷售的生產方式,提升抵御外部市場環境等風險的能力。同時,推行村干部補貼與村集體經濟掛鉤工作機制,保障村集體經濟成員收益穩步提升。發展收益共享。整合區域特色農副、加工產品,核定合理的市場價格,分類別、分層次集中開展消費幫扶產品展銷或直播帶貨。鼓勵有勞動力、一技之長的集體經濟成員加入產銷隊伍,實現村集體與農戶個體同增收、共致富。2022年,印臺雞蛋、印臺大櫻桃、印臺平菇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周陵、崖堯、上店等39個村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產業聯盟的帶農益農效果初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