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市:深化工作機制激發人才活力不斷厚植產才融合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近年來,子長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對標延安市委六屆五次全會確立的“一六四”工作布局,堅持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不斷厚植產才融合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用心“管”,在深化人才發展機制上務實功。堅持人才工作優先發展,同中心工作一體部署、一體落實,主動謀劃、精準施策,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及時解決各類問題,推動人才工作與市域發展同頻共振。堅持人才政策優先創設,制定《“瓦窯堡英才”計劃實施辦法》等8個政策性文件,為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推動人才工作制度化、系統化。堅持人才考核優先納入,把人才工作作為黨的建設重要內容,納入年度黨建述職和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制定各領域人才工作“三張清單”,壓實“一把手”抓人才工作責任,人才工作職責更加明確。
悉心“育”,在激發本土人才活力上謀實策。圍繞建設“延安北部副中心城市”目標,實施三大工程,推動本土人才提質增量。實施“實用技能培育工程”,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現場培訓、開展技能競賽等活動,分類別、多層面提升各領域人才綜合素質,累計培育劉華山地蘋果、王閆華大棚油桃等產業大戶78戶、致富帶頭人563人。實施“聯合培養人才工程”,依托8個院士(專家)工作站,組織開展專家帶團隊、名家帶徒弟、外出跟班學等活動,構建梯隊式人才隊伍培養模式,評樹薛朝陽、馬志偉等23名“瓦窯堡英才”,培養李興如、石濤等19名“圣地英才”。實施“校地合作提升工程”,與華東師大、西農大、西安醫學院等院校開展“訂單式培訓”校地合作,先后選派教育、衛生、農業等方面798名骨干人才外出研學深造(今年選派530名骨干教師外出研學),使骨干人才逐步成長為領軍人才。
傾心“引”,在引進高端領軍人才上出實招。注重多元化引才,出臺《子長市加快推進人才引進培養實施意見》,加大科技創新人才特別是創新團隊引進力度,圍繞能源化工、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瓶頸制約,加強與中國礦大、西農大等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引進63名專家教授,建成8個院士(專家)工作站,為子長高質量發展“把脈”“開方”;聚焦教育醫療等重點行業、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精準編制《全市重點產業緊缺急需人才需求目錄》,2020年以來,剛性引進861名急需人才,其中今年引進226人,人才總量穩步提升、結構更加優化,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注重政治待遇留才,將2021年引進的1名高層次人才及時提拔使用。注重政策環境留才,把優化人才服務納入構建一流營商環境重要內容,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人才專項經費,聚焦人才所急所盼綜合施策,著力發揮人才政策“磁場效應”,大力營造尊重人才、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
精心“用”,在提升產才融合質量上求實效。充分發揮本土人才示范帶動作用,建成12個本土人才站和10個人才助推鄉村振興示范基地,讓“土專家”賦能發展、“田秀才”示范先行。充分發揮重點產業鏈專家服務團在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作用,加大科研攻關力度,著力解決“卡脖子”難題,促進科研成果就地轉化應用。武強院士團隊和吳淼專家團隊,圍繞煤矸石煤泥處置利用、礦區生態修復保護等項目研究,為子長煤炭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陳正余團隊推廣飼料養蠶等10項關鍵技術,其中自動化和軌道式養蠶機械在全省首次應用,該工作站今年升級為省級專家站;單衛星團隊引進的馬鈴薯新品種甘引9號,通過適應性試驗畝產達到7600斤,推廣后年可增收1億多元;鄒志榮團隊引進果菜新品種44個、推廣新技術5項,設施蔬菜畝均增收1000多元;潘鳳榮團隊引進櫻桃最新抗凍品種,推廣冷棚及防雨棚種植模式,使子長櫻桃實現春節上市,櫻桃產量、果品質量和收入得到大幅提升;沈舒文中醫專家團隊讓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三甲醫院優質醫療服務,累計看診病人27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