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縣立足豐富的紅色文化、孝義文化、非遺文化和生態文化優勢,發揮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在凝聚人心、引導村民、淳化民風中的作用,以“五個聚焦”,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進一步推動特色鮮明的鄉村文化在柞水“遍地開花”。
聚焦人才隊伍,助力文化人才專業化。讓文化隊伍“蓄能充電”。建立文化文藝人才庫,免費舉辦民間文藝社團輔導培訓、柞水漁鼓傳承培訓、廣場舞培訓等,鄉村民間藝人綜合素質大幅提升;讓民間藝人唱“主角”。在乾佑河、社川河、金井河流域分別設立了鄉村文化大講堂,每年定期舉辦文化輔導講座,在做好免費培訓的同時,積極扶持鄉村民間文藝社團建設,分批次進行培訓,讓民間藝人“挑大梁”、唱“主角”;讓“紅馬甲”成為“生力軍”。發動9300余名志愿者力量,讓“紅馬甲”在宣傳宣講黨的理論政策、文藝文化、培育主流價值觀等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
聚焦文化陣地,助力文化矩陣多元化。筑牢三級陣地。精準對接群眾文化需求,累計建成8個文化館分館、9個圖書館分館、9個鎮辦綜合文化站、82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形成了以“文圖兩館”為核心、覆蓋城鄉的三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體系;用活紅色革命遺址。發揮境內紅色資源作用,充分利用紅巖古戲樓、楊家山革命烈士陵園、鄂豫陜蘇維埃政府紅巖寺紀念館,打造柞水本地獨具魅力的特殊“紅色名片”;用好孝義文化遺產。恢復重建古孝義廳署、古戲樓和古城墻遺址,依托孝友“張仲”和清·孝義廳兩大文化IP為基礎,打造文創集市茶館酒肆、書屋驛站、餐飲民宿等孝義文化街區,培育壯大場景演繹、沉浸劇場等文化業態,打造孝義文化與生態康養融合共生的產業IP。
聚焦文化業態,助力文化產業集約化。圍繞22℃商洛主題,推進康養文化產業新發展。在健康管理、健康體檢、慢病治療、旅居養老等新型業態上做文章,以建設終南醫養院等高水平康養醫療機構為龍頭打造康養產業集群,推進康養文化小鎮、康養文化項目;實施“文化+”戰略,不斷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探索“精品景區+美麗鄉村+文化小鎮”發展模式,推動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鞏固提升2個國字號文化旅游名鎮,3個國家農業部命名的“最美鄉村”。將文化演藝、文化互動、文化索源、文化工藝品研發作為提升文化附加值的核心來打造,積極培育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傳承非遺文化,譜寫柞水文旅融合新篇章。深入實施非遺傳承發展工程,新建非遺陳列館,先后公布縣級非遺39項,申報市級非遺22項、省級非遺8項,推出柞水非遺文創產品60種,“杏坪皮紙”“柞水漁鼓”和“柞水十三花”列入陜西省非遺扶貧工坊項目庫,全面彰顯柞水非遺文化魅力,開啟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聚焦主題活動,助力文化下鄉常態化。持續開展“文化趕大集”“送歡樂鄉村行”等活動,舉辦“喜迎二十大 文化進萬家”“文化惠民展演出”,持續開展文化進景區、進社區、進企業等文化下鄉活動。聚焦“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時代”主題,緊扣重大節點、傳統節慶,持續開展“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新農村新氣象鼓樂大賽”、“秀美柞水書畫攝影展”三大系列活動,策劃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進軍營、文化惠民跟我學等系列活動。持續開展送戲下鄉,用文藝演出的形式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編成通俗易懂的歌舞、小品等,進一步提升柞水“秦嶺閨秀,康養柞水”的文旅品牌。
聚焦文明實踐,助力鄉風文明多樣化。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一中心九所八十二站”三級陣地作用,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緊扣新時代文明實踐五項任務,通過“講、評、興、幫、樂、慶”實踐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活動。“講”時事,奏響樂章旋律。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等,讓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評”先進,樹立文明典型。創評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身邊好人、道德模范等,推動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幫”難事,凝聚積極能量。開展“百名黨員大走訪”活動,采取上門入戶的方式,面對面服務群眾,走訪困難黨員,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引導形成鄰里互助、守望相助、患難相恤的社會風尚;“慶”喜事,傳承傳統文化。利用傳統節日,策劃開展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節、七夕、中秋、重陽、豐收節等“我們的節日”節慶及節令農時活動;“樂”美事,歌頌美好生活。通過培育挖掘基層文化人才,利用廣場舞、電影戲曲下鄉等活動。廣泛組織開展讀書會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和全民健身運動,激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