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市:深化調查研究破解“關鍵小事”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我市緊緊圍繞“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一體落實各項重點任務措施,面對主題教育涉及的單位和人員范圍廣、類型多、數量大、任務重的特點,緊扣影響改革發展的“具體問題”和群眾關心的“關鍵小事”,深入項目建設一線、鄉村振興一線、服務群眾一線、化解矛盾一線,調研了解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愿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調研“標尺”,以群眾的呼聲、需求、滿意為導向,拿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深化用好“一線工作法”。“四下基層”的關鍵,就在于領導干部要下訪為群眾解憂愁、辦實事。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全市各級黨員干部堅持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腳踏實地深入基層察實情,走到田間地頭,邁進群眾家門,全面掌握基層第一手情況。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開展研究分析,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查找方法、制定對策。
王益區在調研檢視中以解決企業的訴求和問題為導向,改變“多表申請、多窗受理、多次跑動、串聯審批”的傳統辦理模式,積極推進“證照聯辦”改革,市場經營主體在辦理營業執照登記時,一并申請辦理相關經營許可事項,激發市場活力,讓群眾少跑路。改革后,市場經營主體提交材料壓減70%,辦理時限壓縮40%。
市文旅局圍繞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腸梗阻”難題,確定了“創新宣傳形式,提升銅川影響力”“公共文化場館高質量免費開放的思考”等調研課題26個。班子成員采取面對面與游客群眾交流、實地察看等方式錯峰開展調查研究。針對公共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不能有效滿足群眾需求問題,對銅川劇院、銅川體育館等大型文體設施建設和圖書館空間進行改造,市縣文、圖兩館全部達到三級館以上標準,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置率100%,千人占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597.3㎡,實現了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的跨越式發展。
調查研究直奔問題去。深化調查研究,就要帶著問題、奔著問題去,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全面發力,著力解決一批民心所盼、民心所向的民生工程、民生實事,把“民生愿景”變成“幸福實景”。
耀州區聚焦城市基層黨建“服務不細”難題,深度融入、聯動發力,引導多種服務資源匯聚社區、各方治理力量下沉基層,推動構建多元融合、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格局。規范街道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聯席人員組成、議事規則、職責任務,引導駐區單位黨組織與社區黨組織為民服務,協商解決工作中的難點堵點問題,目前共有105個駐區單位黨組織與社區黨組織簽訂“雙向服務清單”。天寶灘社區黨委細化服務措施,在轄區每棟居民樓前都設置了便民服務欄,群眾需要解決問題時,只需要看一眼便民欄就知道該找誰解決問題。 解放社區打造“線上+腳下”為民服務新模式,通過設立社區熱線電話,“線上”答疑解惑,“腳下”入戶幫助,先后解決有關養老保險繳納、管道老化漏水等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63件。
印臺區陳爐鎮回應群眾呼聲,在各村道路坡陡、彎多、彎急、出行人數多的高危路段設置“過往大車增多 注意出行安全”字樣安全警示牌,提醒過往車輛、行人注意危險地段,減速慢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頭連著百姓民生,一頭連著社會發展,關系到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為持續推進13項重點民生實事落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市人社局變“問題清單”為“責任清單”,為2023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創業服務,截至目前,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累計接受就業創業服務3680人次,享受就業創業扶持政策372人次,100%落實未就業高校畢業生“1131”服務。
“小切口”關聯“大民生”。群眾之事無小事,都是關系人心向背的大事,都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要事。各級黨組織及黨員干部從“小切口”入手,撬動基層群眾的“大民生”。
宜君縣宜陽街道辦在梳理問題中積極采納有益建議,依托花溪谷、龍山公園、龜山公園以及優越的地理位置等一系列優勢資源,在轄區內發展“旅游+”經濟,通過舊房改造,閑置房盤活利用等形式共修建民宿30處,特色餐飲農家樂20家。
耀州區王家砭村黨委認識到主題教育開展得好不好、實不實,老百姓最有發言權,一定要在為民造福的“關鍵小事”上下真功夫,切實把全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好。村委班子加快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完成了四組至二組硬化道路800米,全村村內巷道已全部完成水泥硬化,實施村內巷道照明路燈改造,使用綠色環保節能的太陽能路燈,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實事,讓王家砭村群眾感受到了主題教育以來的新變化。
路暢產業興。新區正陽路街道陳坪村作為“銅川櫻桃第一村”,道路交通對該村的產業振興至關重要。曾經狹窄不平的鄉村道路,制約著櫻桃產業的發展。市建設集團積極對接,主動參與,為陳坪村改造村級道路約12公里,惠及1036戶3135人,帶動周邊5500余畝農田種植,為陳坪村產業發展提供交通便利,為村民增收注入活力動力,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用惠民實事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這僅是市建設集團打造城鄉路網“微循環”的一個縮影。
“二、三組飲水管網需要改造!”“四、五組巷道硬化、雨污分流項目要加快實施!”“如何依托周陵國家農業園區,結合周陵村現有產業,不斷做強周陵櫻桃、做優櫻桃民宿、做好鄉村休閑文旅等產業?”……
一個個需要破解的問題擺在黨員干部面前。印臺區紅土鎮鎮、村兩級班子形成問題清單,制定銷號時限,壓茬推進。
周陵村黨總支書記紀建國告訴記者:“今年咱們村集體經濟累計達55萬元。實施了四、五組巷道硬化、雨污分流項目,二、三組飲水管網完成了改造,安裝維修了一組至八組路燈190盞,確定要為群眾辦的27件實事全部辦理到位。”
各級黨員干部在深化調查研究中眼睛向下、腳步向下,沉到一線,撲下身子,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讓每一位群眾的心愿、每一條群眾建議、每一項群眾訴求都能被聽見、被看見、被落實、被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