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縣:“五個維度” 下好城市基層治理“一盤棋”
白水縣堅持以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緊緊圍繞“治理優良、服務優質、群眾滿意”三大目標,精準把握“五個維度”,推動城市社區治理提質增效,走出一條共建幸福和美家園的新路徑。
堅持黨建引領,增強聯動力度。擰緊基層治理動力主軸。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推進重點工作落實。高標準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建立黨員縣級領導干部帶頭包聯社區、黨(工)委班子成員聯系后進黨支部、基層黨組織書記定期述職三項工作制度,明確主體責任、包聯責任,切實擰緊責任鏈條。定期召開縣、街道、社區三級黨建聯席會議,組織社區與共駐共建單位活動設施共享、服務隊伍聯建、文體活動聯辦。持續擦亮“紅色矩陣”黨建品牌,不斷充實壯大“五彩果鄉優服務”黨員志愿服務隊伍,協助網格員做好訴求處理、矛盾協調、民政服務等工作,累計開展服務活動720次,幫助解決問題467件。
織密組織體系,提高治理精度。網格化推進社區治理。堅持將科學精準劃分網格作為網格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礎,按照“界定清晰、便于管理、全面覆蓋”原則劃分網格4137個,配備網格員14541人。將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等數據資源納入社區智慧平臺,提供“辦事指南、證明蓋章、志愿服務、隨手拍”等9大類60余項服務,為網格化管理實施“智慧賦能”。用好“12345”、智慧社區“e”平臺,推動臨時代辦、紅色物業等服務進網格,摸排居民問題訴求1896條,分類建立獨居老人、貧病戶等重點群體臺賬和居民信息總臺賬,實現網格內基礎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政策法規宣傳等職責任務“一格辦理,網上通辦”。
統籌資源力量,拓展服務廣度。創新“合伙人”結對共建制度。采取單位自薦、群眾推薦、社工摸排等方式,廣泛發動熱心公益、樂于助人、有服務能力的組織作為“合伙人”,積極壯大社區的“紅色朋友圈”。街道、社區與“合伙人”簽訂項目、資源、服務三張清單,雙向認領服務項目,通過開展共駐共建活動、提供志愿服務等形式引導各類優勢資源向網格聚集,服務力量向居民群眾傾斜,為社區治理注入源源不斷的“紅色能量”。細化合伙人服務類別,劃分扶貧救困類、便民服務類、技能培訓類、文化活動類、惠民經營類、產業帶動類6個大類,累計開展健康醫療、居家養老等服務活動200余次,認領“微心愿”379個,走訪慰問405人次。
聚焦問題攻堅,延伸整治深度。抓實物業問題整治。成立縣物業服務行業黨委,精心打造“紅色物業·泉城管家”黨建品牌,構建物業服務行業黨委+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三位一體”管理體系。建立涵蓋基礎服務、信息公示、安全管理等內容的日常紀實清單,成立5個專項工作小組,采取查閱臺賬資料、聽取意見等方式,對物業服務企業實施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四類差異化標注管理,督促物業服務企業不斷規范服務內容。組建“紅色物業·泉城管家”黨員志愿服務隊,進小區開展小廣告清理、法律法規宣傳等活動80余次,協調解決充電樁安裝、健身器材配備等訴求問題100余項,物業服務品質和群眾滿意度實現“雙提升”。
辦好為民實事,提升服務溫度。建強為民服務陣地。高標準打造“智慧型”“功能型”“服務型”三類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推行社區“15分鐘生活圈”,推動構建“1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N個網格黨群服務站、N類服務功能”的“1+N+N”黨群服務矩陣。創新社區服務方式。以滿足群眾需求為導向,探索形成多元微治理、社區微服務、點亮微心愿、文化微課堂、鄰里微互助“五微”模式,先后組織文化、體育、醫療進社區等活動556次。以提高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打造出“聚心源”“和美”“初心”等16個“易進入、可互動、能共享”的城市社區“會客廳”,幫助解決照明安裝、飛線整治等民生實事239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