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陽縣:用好“六類課堂”增強理論學習質效
今年以來,涇陽縣用好用活“六類課堂”,推動理論學習取得扎實成效,為建設活力宜居幸福的現代化新涇陽提供有力理論支撐和思想保障。
“理論課堂”讓理論學習有“高度”。建立“突出重點專題學、領導示范引領學、黨員全員覆蓋學、先進宣講帶動學、依托紅色資源學、廣泛宣傳交流學”等學習機制,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堅持“集中學+自學”相結合、“一人讀”與“大家談”相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系統學”與“調研學”相結合。邀請專家專題輔導,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赴深圳、西安等參觀學習,掌握新思想,拓寬新視野,提升新能力。同時,中心組成員分赴分管部門、深入包抓鎮(街道)、前往行業領域進行理論輔導,發揮以上帶下表率作用。
“云端課堂”讓理論學習有“寬度”。在“中國涇陽”“涇陽融媒”微信公眾號開設理論學習專欄,定期推送權威信息和理論文章。把“學習強國”“陜西先鋒”等作為線上學習的“主戰場”,隨時隨地通過指尖學習,讓信息獲取“隨需而用”,讓學習教育“隨時隨地”,讓理論學習“觸手可及”。依托“1中心—9所—157站”等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組織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錄制舞蹈、小品、快板、三句半等“微視頻”宣講10期,不斷增強宣講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紅色課堂”讓理論學習有“濃度”。充分利用涇陽的紅色資源,組織黨員干部群眾到縣內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重溫入黨誓詞,尋訪紅色印記,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邀請老黨員、老戰士和先進模范等現身說法,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立足崗位踐行擔當作為,有效提升學習質量。通過體驗“紅色實境”、聆聽“紅色黨課”、觀看“紅色電影”,聆聽革命烈士光輝事跡,讓現場變課堂、故事變教材、講解變互動,有效提升理論學習的感染力、穿透力。
“文藝課堂”讓理論學習有“鮮度”。充分發揮“理響涇陽”宣講品牌作用,以涇陽文化為元素,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堅持把思想政治引領融入文藝實踐活動中,在三渠鎮興華村啟動2024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組織開展文藝宣講、愛心慰問、義寫春聯等活動50場次,參與人數2000人次。在西安理工大學高科學院啟動涇陽縣2024年“學雷鋒·文明實踐我行動”主題活動,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60余場次,服務群眾5000余人次。舉辦“文化進萬家 翰墨傳真情”“巾幗力量 芳華永恒讀書活動”“大美涇陽·幸福家園”征文暨攝影大賽等,真正讓黨的創新理論通過文藝活動贏得口碑、凝聚人心。
“田間課堂”讓理論學習有“廣度”。邀請工作經驗豐富的領導干部、專家學者、行業帶頭人、身邊榜樣等,組建宣講團,把宣講主陣地設在田間地頭、開在產業一線、搬到群眾面前,將產業基地變課堂、現場素材變教材,把黨的二十大報告政策解讀與群眾身邊的生產生活變化結合在一起,與涇陽轉型發展的生動實踐和身邊的喜人變化結合在一起,在宣講中學報告、談發展、話未來。目前,共開展活動40余次,覆蓋黨員干部5000余人次。
“實踐課堂”讓理論學習有“深度”。堅持采取“理論學習+現場觀摩+交流研討”的方式,將“實踐課堂”前移到鄉村振興、基層治理、志愿服務等一線,把學習成果運用到指導實踐上來,轉化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辦法和推進各項工作的舉措,通過組織黨員到社區“雙報到”等形式開展鄉村振興、移風易俗等主題實踐活動,把學習貫徹的觸角延伸到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切實把學習貫徹成效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截至目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1000余人,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等2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