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事業高質量發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以高質量黨建作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政治保障、戰略支撐、實踐路徑、內生動力。實施“黨建引領”工程,聚焦立德樹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國際合作交流、文化涵育等方面,既當好舉旗定向的“火車頭”,確保事業發展的列車始終行駛在正確的軌道上,又當好凝聚合力的“發動機”,確保學校各項事業與國家需求緊密對接。
一、黨建引領立德樹人,在“大思政”格局中體現西農作為
學校黨委始終扛牢“建設西北、興學興農、培育英才”歷史重任,矢志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一是堅持育人先強師。成立教師工作委員會,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師自我約束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教育、宣傳、考核、監督與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聯動機制,制定《貫徹落實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教師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標準(試行)>任務分解清單》,著力提升教師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質量。二是深化一二課堂結合。成立具有農林特色的“思政課+課程思政”協同創新中心,創新“四位一體”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深化“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構建“思政課+課程思政+實踐課堂”思政育人體系,將“三全育人”責任壓實到學校工作的全過程全方位。三是加強新時代耕讀教育。開展“大國三農”通識教育和“大美秦嶺”“九曲黃河”生態文明教育,長期堅持開展“三夏”勞動,釋放場站及試驗示范站育人功能,打造“西部鄉村調查”“駐村駐點支教支農”等社會實踐品牌活動,把興農強國價值引領融入思政育人全過程。
二、黨建引領人才培養,在培養知農愛農新型卓越農林人才中寫好西農答卷
學校黨委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面向未來農業,增強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爭創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標桿,實踐回應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教育的根本問題。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出臺《創建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標桿行動計劃》,在學校《章程》、重要規劃、“雙一流”建設方案中,均將“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知農愛農新型卓越農林人才”作為首要任務,學校第四次黨代會把“培養知農愛農新型卓越農林人才放在辦學治校的核心位置”,成為學校發展新征程上全體師生員工的精神坐標和價值追求。二是持續深化供給側改革。創新“通專結合、本研貫通、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新體系,按照“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個性化發展”搭建“三融通、三遞進、一卓越”的人才培養新路徑。近年來,學校涌現出一批批理想信念堅定、社會責任感強和“三農”情懷深厚的優秀畢業生。三是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出臺《關于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落實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戰略行動實施方案》,編制人才工程行動路線圖,聚焦“青年人才工程”“高端人才工程”,實施“五項計劃”,形成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工作格局,高層次人才隊伍數量和質量穩步提升。
三、黨建引領科技創新,在服務國家戰略與破解難題中履行西農使命
學校黨委始終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把攻克國家亟需解決的重大農業科技難題作為光榮使命,堅持“四個面向”,努力做到“科研創新成果與國家發展需要絲絲相扣”,自覺踐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國家隊”使命擔當。一是統籌謀劃發展藍圖。在歷次黨代會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農業大學”不懈探索,第二次黨代會確立到建校一百年之際,初步建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第三次黨代會確立進一步堅定創建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信心,確定“12345”發展思路;第四次黨代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農業大學“三步走”發展戰略。二是加強有組織的科研攻關。將“以有組織科研推進高質量發展”作為年度工作主題,出臺《強化有組織科研助推農業科技創新和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工作方案》《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辦法(試行)》等系列政策文件,實施創新團隊建設“112工程”,聚焦相關領域關鍵問題,以“揭榜掛帥”機制遴選30支優勢創新團隊,切實加強有組織的科研攻關,培育大團隊、建設大平臺、承擔大任務、產出大成果。三是打造農業戰略科技力量。以“五群一院”突出創新要素集成,強化協同攻關,良種牛羊高效克隆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在小麥基因組學、朊病毒研究等領域產出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為科技自立自強和農業強國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四、黨建引領社會服務,在三農情懷與校地融合中彰顯西農擔當
學校黨委深刻認識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不斷提升與經濟社會發展契合度。一是深化農業推廣體制改革。創建的以大學為依托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兩次寫入中央1號文件,被譽為“西農模式”。二是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打造“三團一隊”幫扶模式,連續六年在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考核中獲得“好”的等次,助力陜西城固縣、合陽縣分別進入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和首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形成由“兩院三盟一中心+試驗示范站(基地)”組成的成果轉化與服務體系,深入落實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助推校地深度融合。堅持扎根楊凌、校區融合、開放發展的原則,加快推進未來農業研究院建設,深度融入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楊凌片區,共同將楊凌打造成為世界旱區重要農業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全面落實教育部等七省部院局深化共建意見以及示范區省部共建會精神,促進學校事業發展密切對接國家重大戰略、行業發展現狀和區域發展需求。
五、黨建引領國際合作交流,在匯聚發展力量互促共進中譜好西農奮進之曲
學校黨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一帶一路”和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和開放發展大局為使命,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我國旱區農業領域國際教育、科技和文化合作的高地,逐步形成了“一體兩翼”國際化發展格局。一是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交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吸納18個國家的106家單位加盟“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聯合國內龍頭企業、絲路沿線政府和科研機構建立8個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促進絲路沿線國家科教農業提質增效。二是重視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建設。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上合農業基地”倡議五周年,5年來學校有序推進上合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上合國際聯合實驗室、上合組織大學(現代農業方向)建設,實施22項研究項目,出版發布8項研究成果,舉辦上合組織國家農業大學校長論壇、上合現代農業工作坊等,培養(培訓)上合成員國學員超3.1萬人次,引領上合組織國家農業科教交流再上新臺階。三是建立健全國際教育科技合作機制。成立1個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共建3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建成5個國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協同打造世界旱區農業創新中心。國家公派留學生逐年上升,推動國際學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構建了國際學生“六六聯動”專業培養體系和“三維并舉”助力鄉村振興實踐育人體系,打造了“一帶一路”農業高等教育合作領域的典范,留學生教育實踐模式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六、黨建引領文化涵育,在凝聚合力與弘揚時代新風中展現西農氣象
建校90年來,一代代西農人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社會需求,扎根楊凌,胸懷社稷、默默耕耘,“扎根”文化已是根植于西農人內心的修養,是黨領導辦學治校的生動體現,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實踐探索。進入新時代,校黨委高度重視文化在辦學治校中的凝心聚力作用,凝練形成“扎根楊凌、胸懷社稷,腳踏黃土、情系三農,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農精神,培育形成“教稼務本、求實創新”的校風,“敬業精業、問辨求真”的教風,“博學善思、躬行致知”的學風,形成農林特色鮮明的現代大學文化體系和富有時代內涵的文化育人格局。校風教風學風持續煥發新氣象,涌現出一批扎根西部、守望初心的“西農精神”傳承者、弘揚者和踐行者。原創話劇《雕蟲滄桑》入圍全國科學家故事舞臺劇十大重點推介名單與推廣名單。學校原創舞臺劇《扎根》成功演出,演繹了一代代西農人扎根西部、興學興農,在強國建設中燃燒青春的光榮事跡,充分激發全體師生員工干事創業熱情,匯聚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學校黨委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把握黨中央關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探求黨建引領有實有質有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西農”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