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延川縣堅持把“聯村黨建”作為解決農村發展難題的有效抓手,優化組織設置,整合資源力量,推動村企聯建、村村“抱團”,進一步拓寬興村富民路徑。
堅持組織聯建,建強鄉村振興戰斗堡壘。一是創新組織聯建機制。注重以強村大村、合作社、企業等為黨建載體,以黨建工作一體化引領區域發展一盤棋,讓技術、人才、土地、資金得到統一配置。去年以來,累計組建“強村帶動型”等聯村黨總支10個,22個專業合作社、9家民營企業參與聯建,輻射帶動46個村集體平均增收7萬元以上。二是培優育強“三支隊伍”。著眼解決農村力量不足問題,總結推廣“兩課一班”培養考核機制,通過班子聯培、黨員聯管、學習聯抓、實績聯考,對農村黨員、村干部、后備力量“三支隊伍”進行體系化、全覆蓋輪訓。堅持把有大學學歷、創業經歷的返鄉人才作為重點儲備人選,建立520名后備力量管理臺賬,扎實推進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培育儲備三年行動,通過做實儲備、培養、管理工作,實現全縣每個村常態化儲備3名以上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三是引導人才返鄉創業。堅持人才聯引聯育聯用,引導38名返鄉青年、大學畢業生等回村興辦合作社、發展產業項目。深化東西協作、校地企地合作模式,“訂單式”培養10名本土制茶人才,選派30名蠶桑養殖戶到中國農科院蠶桑研究所學習培訓,下派34名農業技術人才蹲點解決產業難題,提升鄉村人才振興實效。
堅持產業聯興,激發鄉村全面振興新動能。一是因地制宜謀準產業。立足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堅持因村施策、優勢互補,將周邊村分散的資源資產、勞動力等要素整合起來,結合村情實際發展產業,推動村企供需匹配、村村互助共贏。新舍科聯村黨總支整合聯建村10家種養合作社和4家民營企業,抱團發展棗芽茶、兔產品、果酒加工等一批特色產業項目。2023年,棗芽茶產業讓當地80余戶農戶平均增收3500元以上。二是推動規模化經營。支持聯村黨組織在優勢產業區域領辦合作社,提高規模化經營水平。楊家圪坮鎮在上大木村等9個蘋果主產區成立“興瑞農業農民合作社”,通過集中推進智慧果園、高質高效園等示范園建設,為果農統一提供農機租賃、果品冷藏、旱作節水等技術和服務,2023年全鎮蘋果銷售額達2.28億元。關莊鎮楊家坪村通過土地回收、荒地改造,3年時間將桑樹種植規模從40畝擴大到480畝,聯合周邊6個弱產業村發展桑蠶養殖,養殖戶年均增收1.65萬元。三是培育壯大產業鏈條。發揮中心村資源優勢,通過建設生產加工基地,引進龍頭民營企業,打造統一銷售品牌,著力構建采供銷為一體的農業產業鏈條。在永坪鎮瓜果蔬菜雜糧產業集中連片區,黃家圪塔聯村黨總支與延川錦春棗業公司合作運營,注冊“黃家圪塔”品牌,將區域內紅棗、雜糧、瓜果蔬菜等20余種農副產品納入統一品牌管理銷售,平均單月銷售額超20萬元,260余戶農民的農副產品不再愁銷路。
堅持治理聯抓,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一是健全機制管長效。建立完善聯席會議、監督管理等制度,嚴格落實“三不變、三獨立、三統一”原則,對區域內村集體項目建設、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項實行“四議兩公開”,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包銷合作等形式聯農帶農,做到“主意大家拿、收益大家享”。二是減負松綁增效能。出臺落實“強基”行動的十項措施,將基層減負納入黨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重要內容,通過書記抓、抓書記,著力破解“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聚焦群眾反映證明多、掛牌多等問題,牽頭制定村級減負任務圖、時間表,規范村級組織和工作機制掛牌,專項整治違規借調鄉鎮工作人員情況,讓基層干部把精力放到抓產業、謀發展上來。三是提升服務促發展。建立“鄉鎮—聯建區—村組”為主線的“一張網”服務網格,網格長由聯村黨總支委員擔任,組建政策宣傳、信息發布、聯絡代銷等黨員先鋒崗、志愿隊,直接聯系群眾2300余戶,不斷提升服務群眾水平。推廣“菜單式”矛盾糾紛調處模式,對來訪群眾訴求分類登記備案,健全跟蹤督辦、調解銷號、定期回訪的閉環運行機制,今年來累計調解矛盾糾紛350余起,化解涉果園土地糾紛等歷史遺留問題1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