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寶塔區:抓實“一領四化”機制 激活基層治理動能
近年來,寶塔區聚焦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這一主線,堅持以黨建引領、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撐、多元化參與、人性化服務“一領四化”為抓手,織密組織體系,統籌資源力量,有效提升了城市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織密網格化管理體系,筑牢基層治理根基。以政法網格為基礎,城市以300-500戶居民,農村以村民小組為標準,持續推動“多格合一”。開展組織設置規范行動,消除覆蓋盲點,理順隸屬關系,成立網格黨支部100個、樓棟黨小組683個、黨員中心戶1768個,推動黨的基層組織體系與網格管理體系精準匹配、聯動調整。深化黨建引領山體溝道治理,成立村社聯合黨組織9個,建設集黨員教育、群眾議事、矛盾調解等功能于一體的山體溝道黨群服務站8個。新城街道針對居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焦點問題、網格力量不足的問題,以網格為單元,建立以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為主的“三長聯動”機制,持續織密網格組織體系,增強網格工作力量。南市街道探索推行“三活四清五到家六必訪”網格工作法,推動網格員做到網格情況清、人員類別清、公共設施清、矛盾焦點清。
構建信息化支撐平臺,激發基層治理活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分級分類推進智慧城市、智慧小區、智慧物業建設。建成寶塔區城市數字融合指揮中心,推動公安、城管、市場監管、應急等多部門常態進駐,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問題發現、任務分工、協同處置、結果反饋工作機制,做到應急指揮高效部署、聯合作戰。鳳凰山街道北關街社區開發設計智慧服務平臺,羅列群眾生活中常遇到的開修鎖、電路檢修、管道維修等服務項目,形成“點單—下單—接單”的工作模式。
推行多元化參與模式,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依托“大工委”“大黨委”協調議事機構,每年年初由街道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黨組織“契約化”共建,簽訂共駐共建協議,形成資源、需求、項目“三張清單”,對照清單開展“雙向認領、雙向服務”。吸收小區業委會、物業服務人員、“兩代表一委員”、各類志愿者等390名擔任兼職網格員,協助開展做好入戶走訪、信息摸排、便民服務、矛盾排查等工作。建立應急轉換、平急響應機制,動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下沉網格,遇有公共事件、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迅速轉入戰時狀態,提升城市應急反應能力。橋溝街道以網格為基礎,形成了以“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為支撐、以“多方聯動”為抓手的“1+3+N”多元共治模式,不斷提升網格自治能力。寶塔山街道建立“街所聯動、社所聯勤”機制,采取“二十戶包聯微網格”工作法,在山體溝道治理中發揮矛盾糾紛化解、環境衛生保障、基本民生服務等重要作用。
打造人性化服務品牌,增強群眾幸福指數。持續開展社區“一年10件實事”活動,圍繞小區治理、物業服務、養老托幼、環境提升、文化活動等,積極為居民群眾提供精細化服務,切實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廣泛開展“黨旗飄樓棟、服務百姓家”活動,深入開展“五比一爭創”活動,定期組織網格員、志愿者等為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特殊群眾提供代辦服務,切實發揮“一個組織一面旗、一名黨員一盞燈”的示范效應。積極搭建網格議事室、小區議事會、居民議事點等載體,發揮農村調解委員會、“兩代表一委員”作用,開展矛盾化解、自我服務,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鎮街”。棗園街道依托網格員、社區志愿者隊伍,成立“張思德”調解隊,在12個行政村落實“五戶聯保、十戶聯防”制度,緊盯社區矯正、刑滿釋放、精神障礙患者等特殊群體,積極破解鄰里糾紛隱蔽性強、排查難度大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