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縣:組織聯動 人才賦能 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黃陵縣緊扣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為抓手,創新體制機制,整合各類項目,集聚資源要素,采取多種措施,調動各方力量,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一、以支部聯建為核心,構建鄉村振興“新引擎”。創設以“黨員縣級領導包片、部門單位黨員主要負責人包村和強村帶弱村、大戶帶小戶”為主要內容的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兩包兩帶”機制,將全縣105個村劃分為24個片區并成立24個聯合黨總支,落實24名黨員縣級領導包片,105名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包村,43個強村幫帶62個弱村,649個大戶幫帶1658個小戶,實現了支部聯建、產業聯盟、抱團發展。設立縣鎮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領導機構,建立周例會、月調度、季講評、半年總結、年終考核等制度,有效解決“誰來抓、抓什么、怎么抓”的問題,走出了一條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截至目前,全縣已整合各類資金2.01億元,實施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項目365個,成功入選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

二、以“三項機制”為抓手,鍛造鄉村振興“主力軍”。一是提升鄉鎮班子功能。健全完善《激勵干部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擔當作為八項措施》,建立涉農領域高素質專業化干部數據庫,選配24名優秀年輕干部進入鄉鎮班子,調整不勝任不擔當干部16人,打造過硬的一線指揮部。二是建強基層干部隊伍。建立村干部分工負責、績效考核、不合格退出、待遇保障與集體經濟收益掛鉤等6項機制,從“四類人員”中擇優儲備村級后備力量219名,引導18名致富能手進入村“兩委”班子,向40個重點村選派99名第一書記和駐村隊員,基層干部隊伍帶動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三是深化培訓提升能力。將縣級包片領導、部門負責人、基層干部、第一書記和駐村隊員作為重點對象,在浙江大學舉辦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暨推動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9期370余人;在上海、深圳、省委黨校等地舉辦中青年干部培訓班1期40余人;在全縣開展果業、養殖、中藥材等實用技術培訓27場次5200人次;邀請任強軍、高福華等專家教授來黃授課15次,有效提高了干部推動鄉村振興的能力素質。

三、以招才引智為牽引,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一是剛柔并舉招才引智。修訂完善《加快人才引進實施意見》《高質量發展人才引進計劃》《高層次人才考核辦法》,出臺7方面26條人才優待政策,設立5000萬元人才政策兌現、5000萬元融資擔保、1500萬元融資償貸“三個資金池”,柔性引進高精尖缺人才105人,剛性招聘碩士及以上學歷高層次人才84人,培育鄉村振興本土人才2460人。二是智庫專家助力發展。引進永秀智庫、力厚智庫、杭州城研等5個智庫團隊和荷蘭景曦、北京薔薇等17家涉農科技企業,與浙大、西農大等合作建好用好6個專家工作站,聘任上海交大設計研究總院院長吳傳道等7名專家因地制宜編制全縣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片區實用性村莊規劃,推動連片規劃、連片實施、連片提升。三是科技賦能現代農業。依托黃陵軒轅科技創新中心現代農業、農業防災減災、農村產權交易等平臺,新建“五新”果園1.7萬余畝,培育庭院經濟經營戶1000余個,發展中藥材、梅花鹿等特色種養戶350余戶,梅花鹿養殖規模全省之最,2023年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9523.1萬元,5萬元以下集體經濟“薄弱村”實現清零,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783元、增長8.8%,分別高出全省、全市4.4、7.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發展不平衡問題逐步解決。

四、以基層治理為重點,筑牢鄉村振興“壓艙石”。一是建立黨組織領導下的網格化治理體系。在織密城市社區全科網格化治理體系和平急結合“兩張網”的基礎上,將網格化治理模式向農村延伸,全面推行“農村黨員巷道長”制度,形成“村-組-巷-戶”四級網格體系和“支部牽頭、黨員帶動、群眾參與”的鄉村治理新模式,組織黨員干部上門宣講各類惠民政策8500余人次,解決群眾合理訴求48個,化解信訪積案12件。二是深化“領辦代辦、便民服務”機制。健全完善“四議兩公開”“村財鄉管”等治理制度,持續深化為民便民服務,試點推行“書記辦”工作機制,規范問題收集、考核問效等制度流程,先后為群眾提供政務代辦、農資購買、果品銷售等各類便民服務6580余人次,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升。三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聚焦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任務,深入開展“立足崗位作貢獻”“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落實在職黨員“雙報到”“承諾踐諾”等制度,劃定黨員責任區127個,設立黨員先鋒崗251個,實施塬區農業灌溉、氣化鄉村、基層學校和醫院基礎設施改造等民生項目10個,各級黨組織辦成惠民實事138件,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持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