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蓮湖區:創新打造“中心社區”讓群眾幸福“觸手可及”

陜西先鋒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為民服務宗旨,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城鄉社區組織和便民服務中心作為新時代基層治理的重要陣地建設好,讓社區成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近年來,蓮湖區為破解老城區社區陣地資源不足,綜合性服務陣地建設水平不高、不夠豐富多元問題,探索建立片區化的“中心社區”新型基層治理模式,通過整合區位相鄰、資源互補的4-6個社區資源,為轄區群眾提供便民服務、學習教育、養老醫療、文化娛樂等綜合性服務,成為轄區黨員群眾的幸福之家。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集成”,高品質打造片區黨群服務新旗艦

蓮湖區堅持“辦公場所最小化、服務區域最大化、公共設施最優化”的原則,持續加大社區陣地建設力度。一是因地制宜選點。根據中心社區周邊居住群體情況,明確中心社區原則上設在臨街或者方便居民活動的地方。明確中心社區為綜合性服務陣地的定位,在建立之初提出壓縮辦公區域,將70%以上空間讓出來。目前全區有中心社區14個,輻射基本社區51個,居民20余萬。二是因需謀劃布局。聚焦黨員教育、生活服務、養老醫療、文娛活動等主要功能,設立紅色會客廳、黨員活動室、黨群服務站、“蓮·心”議事廳、婦女兒童之家、退役軍人之家、科技e站、多功能文體活動室等,建立使用管理等相關制度,不同功能區之間各有特色又互為整體,滿足老人、兒童、婦女、黨員等各類人群的活動需要,不斷豐富完善陣地功能,提高場地服務品質和使用率。三是精挑細選配人。在中心社區實行召集人負責制,選派片區內優秀的社區書記或副書記擔任中心社區負責人。同時,從片區內統籌調配工作人員,在保障社區人員力量的同時,使社區工作人員在不同服務平臺得到有利鍛煉。桃園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區依托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周建玲同志,將周邊七個民情相似的老舊社區資源整合起來,在中心社區設立黨組織,凝聚周邊老黨員力量建立“勞伙計”品牌,桃園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區退休干部黨支部被中組部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稱號。

(二)聚焦“多樣”,高質量引入精準服務群眾新資源

堅持資源共享共建,通過“五個引入”不斷豐富黨群服務中心服務內容。一是引入紅色教育資源。一鍵鏈接區級黨校、街道黨校、新媒體黨員教育等設施資源,共享“奮斗蓮湖”黨員干部教育品牌資源,通過區域黨員學習教育陣地,建立點單式、沉浸式、情景式、互動式等特色黨課,建立基層黨員學習教育實踐和實訓基地,豐富基層黨員群眾學習教育形式。二是引入政務服務資源。設立一崗通辦綜合服務窗口,享受“一網通辦”遠程幫辦云端服務,為周邊群眾提供便捷辦理醫保、證照辦理等高頻服務事項;建立“家門口”就業服務驛站,開展育兒教育、互聯網營銷、家政等技能培訓和公益講座,同時依托“秦云就業·蓮湖掌上大廳”“蓮享零工”和直播帶崗等平臺實行創業就業、培訓輔導一站式服務,實現家門口精準就業幫扶。三是引入專業化服務資源。緊盯“一老一小”,唐延、梨園等中心社區積極將符合條件的日間照料、普惠性托育、助殘助餐以及文化設計等第三方機構和社會組織引入中心社區。環西街道第二中心社區引入西安市象棋協會入駐,依托協會資源開展家門口社區賽事和活動,豐富區域文化生活。四是引入區域特色資源。突出文化育人,結合區域特色,在桃園第一中心社區建立家風家訓展館,在西關第一中心社區建立西關故事展,正面引導宣傳家國情懷,講好區域故事;在土門街道中心社區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展示廳,舉辦非遺公益課程和活動,讓轄區居民近距離接觸感受非遺文化。五是引入豐富教育資源。充分掌握居民需求,開辦社區夜校、青年夜校、老年大學、少兒課堂,提供吹拉彈唱、健身瑜伽、美甲化妝等課程,讓老、中、青不同年齡段群體,都能在社區找到精神家園。

(三)聚焦“融合”,高效率整合參與多元治理新力量

在中心社區和社區黨組織牽頭下,依托紅色商居聯盟黨建載體,將社區內各類企業、學校、醫院、司法、文化等單位發展為參與社區治理的“合伙人”。一是搭建商居互動活動平臺。積極組織開展商居聯盟鄰里節、養老集市、公益集市等活動,結合居民需求搭建“家門口”優質生活用品購銷渠道,開展理發、修理、義診等公益便民生活服務。二是發揮商居議事平臺作用。鏈接整合轄區內的商居和駐地共建單位資源,形成區域發展內循環,同時反哺社區。西關街道發揮第一中心社區和東桃園社區黨委作用,為大唐西市、廣成酒店、轄區銀行等搭建了企業合作平臺。青年路街道依托中心社區匯聚轄區商居資源,開展文化賦能、文化共享、文化助消費等活動,陣地上引入吉爾吉斯斯坦國家館,做優地區“旅游+文創”品牌驅動效應。

(四)聚焦“示范”,高標準建設多方交流融合新基地

將中心社區建成社區工作培訓交流基地,探索優化各項機制,不斷強化社區工作者、居民群眾、駐地單位、企業商戶等各方聯絡,助力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水平。一是建立人才輪訓機制。設立實訓課堂和主題課程,不斷拓展服務外延與內涵,將中心社區從最初僅提供黨群、便民、居民文化服務等功能平臺,逐步嵌入職工服務、新媒體宣傳和培訓、社工全能力培訓等內容,通過“頭雁帶雛鷹”和社區書記幫帶機制開展交流學習,對中心社區輻射的社區骨干乃至街道、全區優秀社工進行培育。近年來,共培養走出十余名優秀社區工作者。二是建立互動交流機制。通過中心社區推動周邊社區骨干的交流互動,建立常任理事+輪值主任的運行管理機制,促進周邊跨社區跨小區的業委會之間、志愿者骨干之間的互助和交流,形成橫向的“三社”聯動。青年路街道中心社區開展社區書記“一月一輪值”活動,輻射周邊6個社區,做到資源共享、活動共辦、問題共商,小區業委會選舉、圖書館共享等在中心社區得到解決,讓社區“帶頭人”治理能力及視野從社區拓展到片區,也激發了社區黨組織活力。三是建立區域黨建聯建機制。依托中心社區打通社區行政隸屬壁壘,搭建街道社區、企業商家、駐地單位等之間信息、資源共享平臺。西關街道依托中心社區,建立起以周邊社區黨委、區委黨校、非公企業黨組織為成員的西市片區黨建聯盟,定期開展主題黨日和黨建聯建活動,有效促進了各黨組織組織力和凝聚力的提升。

二、經驗啟示

(一)突出政治功能是建強中心社區的“定星盤”

建好用好黨群服務陣地,對于加強黨對基層的全面領導、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根基具有重要意義。中心社區作為蓮湖區的綜合黨群服務陣地,綜合區位特點、人群特征、服務半徑等因素,整合黨建、政務和社會服務等各種資源,達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備、互聯互通的效果,真正實現了把“黨員之家”建在群眾家門口,推動群眾幸福指數不斷上升。

(二)堅持資源整合是建強中心社區的“助推器”

將更多資源力量統籌整合進一個載體,才能解決黨群陣地和服務松散化、碎片化等問題,實現力量共用、資源共享、陣地共建、活動共辦的目標。依托中心社區這一載體,才能大力協調各類主體相互合作、協同配合,做優品牌服務,把黨群服務陣地與便民服務事項、各類民生服務項目緊密結合起來,打造集“社區食堂”“托育中心”“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服務陣地,近距離滿足社區居民多元需求,實現了多功能一站式黨群服務窗口,讓服務觸手可及。

(三)聚焦需求導向是建強中心社區的“風向標”

在陣地體系功能建設的過程中,始終按照滿足需求、解決問題、追求實效的原則來進行功能設置,打造共建共享平臺。蓮湖區依托商圈市場、龍頭企業等,結合不同區域特點,高標準建設中心社區,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完善工作保障和運行機制,使中心社區成為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堅強陣地,形成了一體聯動的黨群服務網絡,讓管理服務提質升級。

(四)完善服務功能是建強中心社區的“落腳點”

中心社區作為貼近轄區黨員群眾的服務站點,具有“前哨”“探頭”作用,能夠第一時間精準將黨員群眾的“需求清單”轉換成“項目清單”,確保問題訴求能夠快速響應和有效解決,讓群眾真切感受到“惠從黨來”。依托中心社區,蓮湖區將社區黨組織、社會力量鏈接起來,形成治理合力,提高服務效能。同時,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和各方力量的專業優勢,打造出一批專業高效的黨群服務骨干,加快推動了社區治理現代化。


時間:2025-03-21 11:52:35 來源: 閱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