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長縣始終堅持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深入實施“鑄魂、強基、賦能、塑形”四大行動,全力以赴固根本、優隊伍、促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第一引擎”,筑牢鄉村振興“橋頭堡”。持之以恒嚴密黨的組織體系,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一是建強戰斗堡壘。堅持以“12580”黨建工作法為抓手,以“三分類三提升”“三亮三比一爭當”活動為載體,深入實施“分類指導、爭先進位”三年行動,創建“五強五好”鄉村振興示范村24個,整頓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8個、進位升級28個,打造“紅色阿青”“智慧郭旗”等黨建品牌,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持續提升。二是壓實責任鏈條。堅持“抓鄉促村帶戶”,落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書記項目”,推行“鄉村振興特派員”制度,建立鎮(街)黨(工)委書記重要事項清單和部門單位實事硬事清單,明確17項52條具體任務,構建全鏈條責任閉環機制,推動各項工作落細落實。三是深化黨建聯建。堅持結對幫扶、聯建共建,與宜興市、中金所簽訂“黨建共建框架協議”,58個基層黨組織與宜興市部分單位、鎮(街)、村(組)以及中金所下屬企業結對共建;組織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包聯159個行政村,建立聯村黨組織8個,形成“黨建引領、多元聯建、雙向賦能”的工作格局。
堅持把優質人才作為“第一資源”,鍛造鄉村振興“主力軍”。下大力氣優化人才生態環境,持續打造量足質優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一是在選優配強上務實功。堅持“選優、有序、看政績”原則,選拔25名優秀年輕干部進入鄉鎮領導班子,選派102名業務骨干充實到駐村工作一線,28名村“兩委”干部參加學歷提升教育,儲備村級后備力量328名,培樹鄉村振興擔當作為好書記8人,切實加強鎮村干部隊伍建設。二是在內聯外引上出實招。著力構建“136”人才工作體系,出臺《引進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實施辦法》,建成院士工作站1個,市級專家工作站2個,引進院士專家、高層次人才等80余名,吸引賀思宏、王剛等一批有為青年返鄉創業,帶動培育土專家、田秀才等2300余名,確保鄉村振興人才儲備精良、使用高效。三是在提能增智上求實效。持續深化“十看十比創十星”主題競賽,健全完善“3+2+1”干部教育培訓體系,鎮(街)黨校實現全覆蓋,建立宜興·延長線上資源共享平臺,開設清華大學“雨課堂”,落實領導干部上講臺制度,舉辦政策理論、農產品推薦官、“雙千人才”等各類培訓68期4923人次,黨員、干部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的能力全面提升。
堅持把融合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千方百計挖潛增效、延鏈補鏈,為鄉村全面振興增動力、添活力。一是以黨建賦能產業鏈。深化“黨建+”模式,扎實推進22項“小切口”改革,建成萬畝連翹、萬畝紅薯栽植基地;石油伴生氣綜合利用等項目建成投產,鮮食玉米、果酒果汁加工等產業項目投產達效;蘋果產量、產值分別實現42.5萬噸、23億元,“延長烤肉”區域公用品牌效應持續放大,油氣化工、特色農業、石油文化“三大產業鏈條”實現多元互補、協調發展。二是以黨建串起治理鏈。深化“133”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模式,完善“鎮街黨委-行政村黨支部-自然村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架構,整合“三官一律”、平安志愿者隊伍750余名,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600余件,建成村史館、家風館、紅色教育基地13個,創建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3個,形成“十個辦”服務、“五說解疙瘩”矛盾化解等一批典型做法,推動基層治理更加便捷化、高效化。三是以黨建激活振興鏈。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在重點項目、產業發展等一線成立臨時黨支部、設立黨員示范崗,建成黑家堡現代循環農業產業園、管村“認養農業”示范園,全力打造“黨建領航、農旅融合”示范村11個;創新“一心四鏈”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采取“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方式,建成北陽村粉條加工廠、楊道塬村高粱酒廠等,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9.4%,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切實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