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縣:堅持人才引領“四鏈融合”厚植高質量發展人才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將“四鏈融合”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近年來,黃陵縣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重要論述和中央、省、市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緊扣“民族圣地·綠色黃陵”和“三區一高地”發展定位,不斷探索以人才為引領的“四鏈融合”發展新路徑,持續在引人才、激活力、強產業、優服務上下功夫,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全力招才引智,讓各類人才集聚黃陵干事創業。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工作體系,形成推動“四鏈融合”發展的先發優勢。一是在健全機制上出實招。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縣級領導聯系專家團隊和高層次人才工作機制,出臺《全縣“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加快推進人才引進工作的實施意見》《縣管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辦法》等政策性文件6個,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為全流程開展人才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二是在精準引才上下功夫。聚焦破解全縣教育、衛生、農業等基礎領域人才不足的燃眉之急,采取“帶編制、優待遇”方式,剛性引進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高層次人才82名,極大地緩解了人才急需緊缺問題。采取“一事一議、一人一策”辦法,柔性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康振生、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馬鋒旺等創新團隊10個、專家人才107名,與永秀智庫、杭州城研、和君恒成等智庫團隊全面合作,有效實現“引進一個人才、帶動一個產業”的倍增效應。三是在精心育才上求突破。堅持外引與內培并重,既以才育才,又注重盤活現有人才資源,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蓄足源頭活水。深化與浙大、西農大、西交大等高校合作,借助高校人才、技術、科研等優勢,在浙江、上海、深圳等地舉辦外培班10期,培訓400余人次。建立高層次人才與本土干部人才結對子、傳幫帶機制,通過培訓研修、職業教育等方式,帶動培養本土人才200余名。深入實施鄉村人才振興工程,依托鄉鎮黨校、產業基地等平臺,強化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培養了一批農村產業發展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科技人才。
激活人才引擎,讓人才鏈和創新鏈同頻共振。堅持以人才引領科技創新,不斷推動關鍵技術革新、科研成果轉化。一是打造科技創新總窗口。主動對接省秦創原總平臺和市創新促進中心,建成集企業孵化、科技轉化等為一體的軒轅科技創新中心,搭建現代農業、智慧工業、數字黃陵三大創新平臺,打造國家和省、市級創新平臺15個,培育引進科創企業162家。二是搭建縣校合作平臺。以延伸人才引育鏈和雙創服務鏈為重點,深度鏈接西交大、西農大等高校資源和區域企業資源,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合作關系,近年來累計招引120家科創企業和28個創業人才(團隊)落地黃陵,舉辦雙創活動150余場次。三是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圍繞破解煤化工產業鏈條單一、果業轉型升級緩慢等瓶頸問題,引導各類人才揭榜掛帥、認領難題,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目前申請專利397件,轉化科技成果37項,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4.6億元,帶動110/N00新工法開采技術等一大批成果落地。
強化人才支撐,讓人才鏈和產業鏈相得益彰。圍繞全縣“4+2+N”產業體系建設和14條產業鏈布局,落地實施一批重點人才項目,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是聚焦工業升級抓應用。緊盯關鍵核心技術,建成國家煤礦安全智能開采實驗室,取得引領性成果11項,打造國家智能化示范煤礦2家。圍繞碳硅新材料產業,與陜有色、哈工大、中南大、西工大院士團隊合作,組建項目研究院2個、院士工作站1個。成功創建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二是聚焦農業提質抓示范。聘請康振生院士、馬鋒旺教授等專家28人組成產業發展顧問團隊,建成蘋果歐美新優品種、翡翠梨品種提純選育、西北瀕危藥材資源開發等6個試驗基地,打造防災減災預警服務平臺、蘋果全程機械化試驗站和果業大數據中心,創新推出“保險+期貨”蘋果價格收入險,榮獲“中國生態蘋果之都”“中國生態翡翠梨之鄉”稱號。三是聚焦文旅融合抓創新。組建黃陵數字文創產業人才智庫,加強黃帝陵文化保護發展,成功舉辦黃帝陵文化、《黃帝內經》論壇和中國老齡社會峰會等活動。聯合國家林草局研究中心、西農大等10余所機構和院校,圍繞“一樹一策”開展3棵5000年以上樹齡古柏保護研究,形成科研成果13項。
突出人才牽引,讓人才鏈和資金鏈深度融合。立足人才金融需求,強化引資融資作用,為產業發展各環節各主體提供精準充足的資金支持。一是加大政策激勵力度。縣財政每年列支5000萬元作為“人才引進政策資金池”,出臺住房、創業、科研等7個方面26條“一攬子”人才優待政策,全面兌現剛性人才一次性10萬元安家補助、連續5年每年5萬元生活補貼等政策,采取“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的辦法,足額兌現柔性人才獎補資金,激勵各類人才干事創業。二是開拓投融資新路徑。建成AA+綜合信用等級、260億資產規模的國有投融資集團。設立5億元產業引導母基金和3億元股權投資基金,先后在5G通信、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等領域投資6700萬元。設立5000萬元融資擔保基金和1500萬元風險貸償資金池,實現“人才—科技—產業—金融”良性互動。三是爭取項目資金增資擴產。2024年通過發改系統爭取項目9個,到位資金2.67億元。其中,農業農村局以農業人才帶動“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提升為抓手,爭取國債資金、省級建設資金5000余萬元,實施糧油規模主體單產提升、農作物病蟲害防控、高標準農業建設等項目,助推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