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打造人才“強磁場”引領發展高動力

時間:2021-12-23 19:05:53 來源:延安市遠程辦 閱讀數:

??????? “十四五”時期是延安轉型發展、追趕超越的關鍵期,如何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于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決策部署上來、不斷開創延安人才工作新局面,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人才引領和創新驅動發展作用逐步顯現
?????? 近年來,延安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回延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實施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三年行動,在引才聚才、平臺建設、優化服務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其中,先后出臺104條激勵政策,累計投入人才專項經費5091萬元,全市各類人才總量達到31.99萬人,占常住人口14.01%。圍繞全市重大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累計引進院士44名,引進培養博士368名、正高級職稱131名,引進緊缺人才3822名,引進龍頭企業40余家、創業團隊200個,參與實施中省科技項目285項。評選出第一批“圣地英才”7類121名,為325名高層次人才發放“圣地英才卡”,提供多項便捷服務。
?????? 北京惠朗時代科技有限公司是延安市從北京引來的一家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國內最早從事智能印章監管產品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負責人,該公司董事長韓衛兵深感人才工作對企業乃至社會、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希望延安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更加注重招才招智,統籌本地和西安高校人才資源,以人才優勢吸引更多高新技術企業來延落地,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共享機遇和發展成果,讓延安成為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的高地。”
??????? “預計2022年新增落地投資5000萬元,達到營業收入4000至5000萬元。”剛剛入駐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韓衛兵對企業發展有著明確規劃,在延安設立陜西省區域總公司,和延安大學展開產學研等多方面的合作,助力公司研發能力的提高。
加強重點領域人才引進培育
?????? 近年來,延安市委、市政府在高層次人才引進、人才培養、科研平臺建設、智慧醫療和新校區建設等方面給予延安大學很多支持。其中,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延安市出臺專門配套政策,助力延安大學引進博士275人,博士教師占比由11.4%提高到38.12%,建設院士工作站41個,引進特教授(雙聘院士)33人,實現了人才資源總量和質量雙提升。
?????? 11月9日,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揭牌成立。延安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高子偉表示,平臺的成立為延安大學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提供了良好機遇。學校將依托平臺,建立促進學科交叉和項目合作的科研機制,加強重點平臺、專業智庫和創新團隊建設,積極融入省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主動對接延安石油化工、現代農業、生態修復、文化產業、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鼓勵師生對標技術難題揭榜掛帥,力爭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推動學校成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科創高地。同時,打造“科學家+工程師”團隊,圍繞產業鏈推動創新鏈,聯合攻關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促進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帶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為延安經濟社會發展增活力、添動力。
?????? 延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人才辦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們將緊盯全市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以產聚才,以才興產。將圍繞產業鏈、創新鏈打造人才鏈,聚焦“十四五”謀劃的五大千億級和兩大五百億級產業集群,推行“項目+人才”機制,大力實施“圣地英才計劃”十大人才工程,培養本土人才、草根人才,定向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實用型人才,全力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優化、作用凸顯的能支撐產業項目發展的優秀人才隊伍。將在產業鏈上為人才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全面打響“紅色筑夢·創業延安”人才品牌,用最大的誠意、最優的政策、最好的環境來引才聚才,為延安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新時代呼喚人才要有新作為
?????? 人才以工作崗位為奮斗土壤,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才能不負時代,不負黨和人民的期待和重托。
?????? “目前全市1077.47萬畝退耕還林任務已經完成,下一步,我們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中,除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外,還要動員林業科技工作者發揮應有的作用。”延安市退耕還林辦負責同志說。
?????? “我們將不斷引進人才,加大產業創新研發力度,取得更多創新成果,為全市蘋果產業乃至全省蘋果產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寶塔區果業局負責同志說道。
?????? 延安中學數學首席教師藺治萍表示,將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把初心鐫刻在心,做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更新觀念,提高為國育才本領;研究教學真問題,探索育人新方法,打牢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繼續發揮工作室輻射帶動作用,搭建人才專業發展平臺,讓工作室成為青年教師成長的“加速器”,名師成長的“孵化地”,助力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推動全市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