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縣:實施“四大工程”厚植人才沃土
?????? 近年來,岐山縣實施“四大工程”,厚植人才沃土,將培育高素質農民由存量上提質、促進人才返鄉在總量上擴容、深化體制改革從機制上保障、加強柔性引才在校地合作上用力,作為強化縣域人才發展的題中之義。
實施“激活培育”工程。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養高素質農民為重點,通過培訓提高一批、吸引發展一批、培育儲備一批,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把高素質農民的培育工作與促進當地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根據全市、全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農村勞動力素質、農民投資能力和土地流轉狀況實際,科學制定高素質農民培育目標。改革傳統小農經濟單打獨斗的生產模式,吸納整合種植散戶,形成標準統一的規模效應。加快高素質農民認定工作,逐步建立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培訓制度。有計劃地選派高級職業農民赴河北、河南等農業大省取經學習,長見識,增本領。截至目前,47人被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為高級職業農民,全縣職業農民總量達到1788人。
實施“引鳳還巢”工程。吸引外出人才返鄉創業,深化創業服務機制改革,用優質服務和優惠政策激發在外人員回鄉創業。在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創業補貼、創業獎勵、小貸扶持等方向提供政策支持和保姆式服務,吸引一批會經營、善管理、有資本的外出人才回鄉創業。在宋村村,圍繞“一碗面”開展“小麥革命”,積極鼓勵返鄉人才發揮才能智慧,帶動群眾增收,依托富硒小麥成立岐山縣首個股份制經濟合作社,實現黨支部領導、社會資本入股、村集體經濟參股、村民入股、現代農業科技指導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長期增收。在唐家嶺村,產生了以獼猴桃產業為核心的人才集聚效應,輻射帶動893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形成了以“精準扶貧+農業標準化+電商”的產業扶貧模式。在安樂社區,探索出水稻護蝦蟹、蝦蟹吃蟲、草,蝦蟹糞便肥田的生態立體農業模式,因綠色環保又種出了無公害優質蟹田大米,吸引大批游客,帶動當地經濟。同時,將直播變為“新農活”,手機成為“新農具”,利用網絡直播、抖音、快手等媒體新平臺,線上線下同頻共振,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
實施“機制保障”工程。強化政策發力,不斷完善體制機制,為激發基層人才隊伍活力提供保障。完善高素質農民認定意見辦法,以政策扶持為保障推進認定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從優化市場準入制度、創新農村創業金融服務、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水電基礎設施、強化信息技術支撐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引導農民工、復退轉軍人、大學畢業生等返鄉創業。對認定的高素質農民,在項目報批、土地流轉、資金支持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對百畝以上集中連片發展栽植的,無償提供苗木、挖坑、灌溉、配套地膜、竹竿等服務。與縣農業銀行、農商銀行合作,為職業農民提供小額信貸。成立岐山縣新型職業農民協會,整合全縣供銷資源、規范職業培訓、提升職業農民專業技術能力,促進抱團發展。
?????? 實施“柔性引才”工程。大力開展“一把手”進高校院所活動,簽訂校地合作協議,堅持缺什么技術去什么院校,少哪類人才“引”什么專家的原則,采取才智并進、智力兼職、人才租賃等方式,鼓勵企業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來岐開展科技講座、難題公關、項目合作、技術咨詢等服務。近年來,成立了西安理工大學岐山研究院,為該校在寶雞市設立的第一個研究機構;建立西北政法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岐教育實踐基地;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簽訂校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建立全方位戰略合作關系,以項目合作促進各領域深度融合;與寶雞文理學院簽訂??h合作框架協議,在繼續教育培訓、廉政文化建設、汽車人才培養等領域創新合作模式;縣文化旅游局與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和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陜西通家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經省人社廳批準設立陜西省博士后創新基地,開展博士后工作等。同時,通過網絡云端、智慧平臺進行線上獻智,開展多形式、多角度、多層次柔性引才工作,為岐山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