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縣:“組團式”服務打造非公黨建“同心圓”
白河縣為破解非公企業黨建黨務力量弱、黨組織生活吸引力弱、引領發展能力弱、輻射帶動成效弱的問題,積極整合資源,組建黨建指導服務團,走出一條集黨務、政務和社務服務“三位一體”的特色黨建之路,形成了常態化服務企業、服務發展、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互動共促機制,推動企業提質增效。
聚集資源,夯實服務基礎。搭建服務平臺,高標準建設1500余平方米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群服務中心,健全完善黨性教育、黨建指導、咨詢服務、活動開展等多項功能。選優配強隊伍,聚集全縣組織、人社、司法、工商等部門黨建、人才、法律、項目、審批等優勢資源,實行雙團長制,采取從相關職能部門黨員負責同志及業務骨干中聘選,熱愛黨務工作、熟悉企業經營管理的退休或退二線干部中聘任,政治素質好、專業能力強的未就業優秀大學生中聘用的方式,擇優選派黨建指導服務團成員45名,整合26家縣直部門力量“抱團”服務企業。健全企業訴求即時受理、綜合分析、分類處置的代辦機制,將成員單位服務企業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推行服務企業工作紀實和成效評估機制,對指導團成員分類考核動態管理,促進全面履行服務職能。
精準點穴,創新“1248”服務模式。緊緊圍繞“戰疫情、穩增長、保就業、惠民生”的目標,開展黨建類和發展類“兩類”服務,推行集中服務、呼叫服務、定制服務和派駐服務“四種方式”,創新實施三訪四問五講、提質增效、紅色引擎、時代先鋒、創業孵化、人才強企、營銷拓展、暖心工程“八大行動”,為全縣非公企業提供精準服務,及時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推動企業黨建工作與經營發展同頻共振。建立指導服務“菜單”,因企施策,黨建指導服務團累計走訪企業300余家,幫助策劃黨組織活動120余場次,“點對點”“面對面”為企業提供服務620余次,幫助解決各類問題1600余個。完善“產業+項目+人才”的招引人才模式,招聘人才300余人,推薦20余名培訓學員入駐孵化基地。圍繞惠企政策宣講、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復能、開展品牌創建活動等主題,培訓黨員職工15場次1800余人次。積極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為150余家非公企業協調抗疫復工貸款2.05億元,爭取復工復產補助資金1600余萬元,減免稅費1360余萬元。聯系省內高校與14家非公企業結對幫建,組織召開銀企對接會11場次,推行“直播帶貨”“社區拼購”等新型營銷模式,銷售特色農產品1300余萬元。
強化引領,推動組織融合。持續開展“優秀黨支部創建”“最強領頭雁”選樹工作,圍繞“一企業一特色、一黨建一品牌”的思路,幫助非公企業策劃黨組織活動120余場次,指導創建五星級黨組織3家,打造黨建示范點20個,培樹紅色企業家、優秀黨組織書記和共產黨員、崗位標兵等先進典型80余名。組織策劃“助力脫貧·攜手同行”主題活動,引導110余家非公企業與74個貧困村結對幫扶,共建項目250余個。結合縣域八大富民產業,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31家,勞動密集型企業21家,將1.5萬余名群眾鑲嵌在產業鏈上,建立“龍頭企業帶動、主導產業輻射、脫貧群眾增收”的帶貧益貧機制,推動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企業經濟發展強勁動能。
白河縣通過組建黨建指導服務團,運用新的組織形式、服務模式和工作機制,使黨建指導“力量”進一步匯聚、黨建服務“功能”進一步拓展、黨建引領“成效”進一步彰顯,著力煥發了組織生命力、激發了發展源動力、筑牢了黨群凝聚力,打通了服務企業發展的“最后一公里”,極大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助推了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