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縣:“柔性引才”機制推進鄉村振興
石泉縣聚焦人才發展瓶頸,開辟引才“綠色通道”,創新柔性引才聚才模式,構建“引、育、用、管、留”五位一體人才鏈,實現人才由“剛性使用”向“柔性引進”轉變,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機與活力。
健全機制引才,構建聚才“強磁場”。堅持黨管人才,健全重大人才方案聯席研究、關鍵領域緊缺人才跟蹤引進、重點專家人才直接聯系的聯抓共促機制,推行黨政領導干部直接聯系服務專家、定期走訪了解、專家服務基層等“六項”制度,實行“一對一”“一對多”聯系服務。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影響人才流動的制約因素,出臺《高層次和緊缺人才引進及服務管理辦法》《“名校英才入石”計劃實施辦法》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政策。探索“自主設崗、自主調配、自主聘用、自主定薪、自主考核”人才自主管理方式,推行協議工資、項目工資、任務工資、年薪制等績效工資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市場主導、政府鼓勵、單位自主、逐年遞增”的柔性引才機制。近年來,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85名,自主招聘醫學類本科生80余名。
聚焦需求引才,激活創新“驅動力”。突出“高精尖缺”導向,緊扣產業、項目、企業人才需要,科學制定柔性引才規劃,有針對性、計劃性的引進適應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層次、緊缺性人才,廣聚域外人才向基層一線傾斜。緊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實施“校企合作、院地合作、項目引才”和“高端人才+重點項目”柔性引才引智工程,采取兼職、咨詢、科研和技術合作、合作經營、聘請顧問等柔性方式引進急需人才,多種方式組合推進“一業一站”。近年來,已建成市縣專家工作站9個,引進正高職稱科技人才25名、副高職稱科技人員22名、博士碩士37名,簽約高端人才、專家30名,吸納經濟管理人才230余人,專業技術人才350余人,研發新產品50個、新技術47項,取得專利12項,實現人才與創新發展同頻共振。
挖掘潛能引才,打造本土“生力軍”。大力實施“能人興村”戰略、“千名能人興業”計劃,把人才鑲嵌在產業鏈。培育高素質農民4279名,回引350名在外創業人才返鄉興業。構建“縣級鄉土人才服務總站——鎮級鄉土人才服務分站——產業層面技術服務團隊”網格管理體系,外聘57名技術專家、內聘147名村級指導員,組建12個鄉土人才服務站。每站選派5至10名有產業、有技術、有經驗、有意愿的“土專家”“田秀才”,“組團式”服務農村產業發展,實現鄉土人才由“零星分布”向“抱團集聚”轉變。開展技術培訓600余場、參訓11400余人次,培育產業大戶1293戶、技術能手5815名,輻射帶動2萬余名群眾直接增收。
搭建平臺引才,共建校地“大舞臺”。堅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合力拓寬合作領域、共建研發平臺、攻關創新項目,實現了產學研無縫對接。與河海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6所高校建立人才援助合作關系,打造河海大學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示范基地、武漢理工大學石泉科技成果交流中心,探索建立學術研討、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指導服務、人才培養等合作模式,推動“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近年來,校地往來交流人員780余人次,培訓各類人才達20000余人次。
優化環境引才,點燃發展“新引擎”。建立以業績為核心,兼顧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的柔性引才評價激勵機制。設立柔性引才發展專項資金,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導向,用人單位投入為主體、社會力量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柔性引才經費投入保障機制。推動人才戶籍遷移、住房保障、醫療保障、子女就學、學歷提升、創業扶持等配套政策落地見效,充分發揮人才在助力發展方面的重要智囊作用。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常態化開展“弘揚愛國奉獻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大力宣傳各類人才先進事跡,形成人才“近悅遠來”的生動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