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縣:“四舉措”推動城市基層治理工作提質增效
近年來,隴縣堅持以城市“大黨建”為統領,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疫情防控、創文創衛、平安建設等重大任務落實中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通過強機制、強陣地、強載體、強服務,推動城市基層治理工作提質增效。
建架構、明任務、夯責任
建強一線指揮部
建立縣委領導聯系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制度,成立由縣委副書記任組長的全縣城市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落實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召開縣委常委會、工作推進會、現場協調會,明方向、解難題,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城關鎮、東風鎮先后成立共駐共建委員會,強化統籌各類黨組織、各項工作和各種資源,凝聚城市基層治理的強大合力。
印發《關于持續深入開展“單位聯點黨員領崗、共建共享幸福家園”活動的通知》等文件,結合實際,細化、量化縣、鎮、社區以及部門行業職責任務,不斷提升城市黨建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水平。
夯實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堅持把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納入目標責任和基層黨建考核內容,作為鎮、部門以及社區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的重要內容,嚴格落實三級書記聯述聯評聯考和日常督查考核制度,以嚴實作風推動各項重點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強堡壘、育隊伍、嚴管理
打造前沿主陣地
突出“三有”外在形象標志,統一設置國旗、黨徽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標語,規范“中國社區”標識,不斷凝聚社區黨員群眾愛黨愛國向心力。
按照“1+7+N”模式統籌優化室內功能,推行“一站式”服務,提高服務群眾效率。目前,新城社區建成了便民服務大廳、文化活動中心、社會治理工作站、黨建聯席室等16個功能室部,設施配備齊全,工作制度完善,組織體系健全,基本達到創建要求;投資600萬元,在北城社區建成占地1000平方米的“隴州印象·紅色文化”體驗館。
將一大批優秀“新鮮血液”充實到社區“兩委”班子隊伍,不斷推進社區工作充能提速。先后選拔5名80后、本科學歷的社區專職工作人員擔任社區黨組織書記。社區“兩委”負責人平均年齡41歲,班子其他成員平均42.8歲,后備力量平均38.4歲。同時,從縣級各部門選派4名第一書記和53名工作隊員到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推動資源下沉一線,搭建為民服務新平臺。
優網格、搭平臺、樹品牌
深化聯建新載體
建立健全“鎮—社區—網格—樓棟—中心戶”五級黨組織網格體系,強化政治功能、增強組織力。
縱向建立網格黨支部或網格黨小組9個,形成“鎮黨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特色黨小組”模式。開展“單位聯點黨員領崗、共建共享幸福家園”活動,單位行業部門黨組織主動融入社區網格黨建工作,落實“雙報到”,固化“鎮社吹哨、干部報到”制度,把145家報到單位、2105名在職黨員干部嵌入網格,采用線上認領任務、線下開展服務的雙向互動工作機制,成為政策法律宣傳、疫情防控、環境衛生保潔、民意民情反饋等工作的生力軍。
創新社區居民“五色”管理,將一般群眾、留守群眾、低收入家庭、老弱病殘和不穩定人群分為綠、藍、黃、橙、紅五類,提高社區工作針對性,實現精準服務。探索建立社區“壹基金超市”,線上依托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搭建起長期關愛、扶助困難群眾的平臺。
聚力量、集資源、匯服務
共享美好新家園
聚焦國家衛生縣城復審、省級文明縣城創建等重大任務落實,全縣2000余名機關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力量下沉城市一線,履行推進重點工作、基層治理、對口幫扶、志愿服務等職責,設立“一崗三隊”355個(黨員先鋒崗,黨員突擊隊、居民巡邏隊、志愿服務隊),引領6萬余名居民群眾,服務中心工作大局。
堅持資源向一線集聚,培育公益聯盟,孵化、引進隴縣困境兒童關愛中心、螢火蟲服務中心等4家社會組織,先后籌集物資10萬余元,為13個學校貧困學生募集衣物3000余件、圖書2000余冊,救助困境兒童14人。
積極推進養老服務站建設,針對高齡老人、留守老人、病殘孤寡老人,落實部門單位、黨員一對一幫扶,建成可供120余位老人活動的日間照料中心。
結合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投資5萬元打造掃黑除惡集中宣傳點1個,開展“到廣場進小區”集中文化活動4次、廣場文化活動68次,調解矛盾糾紛5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