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南泥灣 陜北好江南
春日的南泥灣,山間涌動著新綠,處處透著勃勃生機。
延安南泥灣是南泥灣精神的發祥地。1941年,八路軍120師359旅的戰士們高唱著“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建設保衛黨中央”的戰歌挺進南泥灣,把荒無人煙的“爛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
“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再不是舊模樣,是陜北的好江南。”傳唱大江南北的《南泥灣》,成為一代代人的共同記憶。
如今的南泥灣,更是不一般,尤其是南泥灣紅色文化小鎮的建設,繪就了“紅色南泥灣、陜北好江南”的秀美藍圖。
“我們從2017年6月開始建設南泥灣紅色文化小鎮,按照‘紅色基因鑄魂、科技創新引領、招商引資帶動、綠色產業富民’的工作思路,完善基礎設施,培育主導產業,增進民生福祉。”南泥灣開發區管委會發展規劃部部長吳雄說。
截至目前,南泥灣紅色文化小鎮核心區公共設施配套、景觀風貌打造等基本完成,S303道路、景觀1—4號路、紅色旅游公路南泥灣過境段全線貫通,大生產廣場、黨徽廣場、359創業基地、現代農業園區等24個項目建成投用,創建了陜北地區首個國家濕地公園,以及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和3A級旅游景區。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南泥灣進一步整合紅色教育培訓資源,建成農墾教育基地、民兵訓練基地、桃寶峪軍民融合產業園,著力打造弘揚、傳承紅色文化的高質量載體。
4月15日,雨后的天氣仍有絲絲涼意,但延安南泥灣勞模工匠學院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截至目前,項目單體建筑均已封頂,主體工程計劃于5月完工,7月投入運營。”延安南泥灣勞模工匠學院院長張志榮說,“我們要傳承好南泥灣精神,用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設好南泥灣勞模工匠學院,打造全國一流的勞模工匠‘精神高地’。”
近年來,南泥灣實施鄉村振興基礎設施配套工程,水、電、氣、網管線入戶,扎實開展治臟整亂、綠化美化、廁所革命等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核心區環衛管護146.91萬平方米,綠化管護124.7萬平方米,區域生活、生產條件明顯改善……
隨著南泥灣西大門景觀、黨徽廣場、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南泥灣成為游客的打卡地和延安市民休閑娛樂的“后花園”。
“近幾年的南泥灣真是大變樣。環境好了,馬路寬了,游客多了。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南泥灣鎮桃寶峪村村民葉寧說。
葉寧是土生土長的南泥灣人,如今,依托南泥灣日漸紅火的旅游產業,他開了一家香菇面館,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昔日大生產,今日大發展。
如今,南泥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業發展初具規模。一個山清水秀、稻花飄香的南泥灣正邁著高質量發展的步伐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