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補齊“三無”小區治理短板
下沉力量包抓 引導居民自治 提升服務效能?
商洛:補齊“三無”小區治理短板
“真沒想到,幾十年沒人管的臟亂差小區,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變成了有人管事、有人服務的規范化小區”。近日,商洛市商州區煤炭家屬院小區的王大爺對包抓小區治理的市司法局下沉干部豎起了大拇指。
今年以來,商洛市聚焦“三無”小區治理難題,開展黨建引領“三無”小區治理集中攻堅行動,通過推動黨組織有效覆蓋,凝聚小區黨員力量,推行“黨建引領、部門包抓、居民自管”的模式,將“三無”小區轉化提升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城市生活共同體。
實行責任包干,不規范不脫鉤
“三無小區是城市基層治理的難點,也是開展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薄弱點。只有調動各方資源力量,實行責任包干,才能有效破解難題。”商洛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商洛市目前共有290個“三無”小區,有2.3萬戶7.4萬人,這些小區沒有物業、沒有主管單位、沒有人防物防設施,特別是在落實疫情防控管控措施過程中,“三無”小區管理的短板尤為突顯。針對這些問題,商洛市率先在商州主城區推行市直部門包抓“三無”小區工作機制,由一個單位包抓一個“三無”小區,每個小區選派1名縣級干部、2名科級干部組成工作隊,負責“三無”小區的規范提升工作。實行包抓部門與“三無”小區責任捆綁,包抓工作至少一年,達不到規范要求責任不脫鉤。
“我們這個小區長年沒人管,下水道三天兩頭的堵,院子里臭氣熏天,住戶情況復雜,想組織又組織不起來,難啊。”談到小區過去的管理,商州區朝陽小區的居民是直搖頭。市城管局包抓朝陽小區后,主動擔當作為,多方擠出資金,發動單位干部職工,帶動小區居民,共同打掃環境衛生、疏通更換老舊排污管道、修建門房、安裝門禁······
包抓單位與屬地街道社區共同開展“凈”樓道、“靚”庭院、“綠”小區行動。目前,商州城區累計拆除“三無”小區違章建筑1820平方米,整修院落2230平方米,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建強黨組織,讓居民找到“主心骨”
“小區里建起了黨支部,讓我們感覺到黨就在身邊,以前反映情況得到社區,現在有事小區黨支部會第一時間響應。”洛南縣西苑大廈小區居民齊先生說。
包抓單位深入“三無”小區,指導小區依法依規成立黨組織、業主自治組織和志愿服務隊,對應建立三個工作機制,實現組織設置科學、人員選配合理、機制規范可行。在黨組織的領導和黨員的帶動下,開展“敲門行動”,全面摸清小區住戶、黨員、干部職工底數,精準掌握戶情實際,做到底數清、問題清、需求清。
創新推行網格點單、社區派單、部門接單、群眾評單“四單管理”服務體系,重點解決“民有所呼、誰來回應”治理難題,把轄區居民分為紅色放心戶(中共黨員、在職干部、退役軍人等)、黃色關注戶(殘疾、空巢、生活困難等特殊人群)、綠色常態戶三種類型,真正把網格化管理的觸角延伸到戶、落實到人。同時,優化建強業委會、黨員突擊隊和小區志愿者服務隊3支隊伍,構建“小區片長、樓棟長、網格員”三級管理服務體系。
引導小區居民自治 “扶上馬送一程”
“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我們選舉產生了業主委員會,引進了物業公司。目前,社區正在協助我們建設黨群服務工作站,小區的物業管理服務質量肯定會越來越好的。”鎮安縣西環花園小區新當選的業主委員會主任姜濤對小區管理充滿信心。
商洛市在“三無”小區探索推行“政府獎勵一點、包抓單位幫一點、產權單位出一點、物業服務企業貢獻一點、老百姓交一點”的“準物業”管理模式,實現“三無”小區物業管理有效覆蓋,真正畫好畫大“三無”小區規范化建設“同心圓”。
治理既要管一時,更要見長效。在小區黨支部引領下,充分發揮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作用,變“獨角戲”為“大合唱”。發揮“自治”基礎作用,推行“居民說事堂”“我對黨有話說”等,協商解決小區停車難、廣場舞擾民等事項850多件;注重“德治”先導作用,建立“家風館”“和為貴”調解室,開展家風教育、調解各類糾紛,舉辦道德講堂、“小板凳”宣講,厚植治理的道德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