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縣:網格治理體系引領“三無小區”治理提檔升級

陜西先鋒網

今年以來,潼關縣聚焦破解“三無小區”服務管理缺失、基礎設施陳舊、環境衛生臟亂差等難題,通過建強網格治理體系、深化“三微”便民服務、健全保障體系,將全縣76個“三無小區”轉化成“五有”小區。

建強網格體系,強化黨組織治理核心。圍繞城市網格管理全覆蓋,建立健全“網格黨支部—片區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黨建組織體系。建強網格黨支部。按照“便于管理、界定清晰、全面覆蓋”的原則,對三個城市社區區劃進行重新調整,對前期組建的35個小區黨支部進行優化,將“三無小區”、物管小區、沿街商鋪、巷道居民戶等全部納入網格管理,建立網格黨支部19個。制定完善網格黨支部工作職責、支部書記抓黨建履職“十個一”、支部議事等制度,逐步整合綜治、民政、信訪、應急管理等各類網格,強化網格黨支部基層治理核心職能。優化片區黨小組。由社區黨委統籌,網格黨支部具體負責,吸納沿街商鋪黨員、居民黨員,共同組建小區(巷道片區)黨小組47個。做實黨員(居民)中心戶。通過小區微信群實名推薦、支部大會評議等形式,推選710余名有威望、品行佳的退休干部、教師、離任村(社區)干部、退伍軍人,擔任小區樓棟長、黨員中心戶,推動環境衛生、矛盾調處等小事早發現、早解決。

聚焦群眾需求,深化“三微”便民服務。圍繞居民群眾急難愁盼和小區治理熱點難點問題,針對性開展點亮微心愿、實施微項目、提供微服務“三微”便民服務,以“小切口”解決服務民生“大問題”。針對老弱殘障等特殊群體,點亮微心愿。網格黨支部牽頭協調,開展多輪“敲門入戶”排查活動,分類建立特殊人群信息臺賬,收集整理其訴求心愿,采取“群眾點單、組織建單、黨員接單”服務模式,協調實現孤寡老人、貧困學生微心愿60余項。針對“三無小區”突出問題,實施微項目。將環境衛生整治、巷道綠化亮化、基礎設施提升等分別納入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微項目”,協調相關職能單位,先后完成6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實施自來水廠小區加裝電梯、添景苑東段小區增裝充電樁等微項目8個,開展小區巷道增綠42處3900余株、增亮300余盞,改擴建高標準網格黨組織活動陣地37個。依托網格職能職責,提供微服務。深入推進“講清小道理、開展小活動、宣傳小人物、解決小問題、做好小事情”的“五小工作法”,提供養老保險上門代辦、退役軍人待遇入戶聯審等微服務400余次,推薦評選好婆婆、好媳婦、道德模范等各類典型21人。

堅持多方參與,構建融合治理格局。以網格黨支部為基層治理核心,廣泛吸納網格內共建單位、非公企業、社會組織及居民群眾等資源力量參與,著力構建“一核多元、共治共享”的網格融合治理格局。建立治理聯動機制。建立以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為組長的“三無小區”治理專班,統籌宣傳、政法、民政、住建、財政等職能部門力量,形成了組織部牽頭抓總、各職能部門分工負責的聯動治理機制。推行包片聯戶制度。機關企事業單位具體包聯網格內特定片區,協助組建片區黨小組、居民自治組織、志愿服務隊,協調區域創文創衛、平安建設、矛盾調處等;在職黨員常態化包聯小區樓棟居民戶,落實相關工作任務。目前,107個共駐共建單位、3048名黨員干部全部進入網格包片聯戶,建立黨員志愿服務隊117支,900余名黨員志愿者、居民小組長、小區樓棟長等成為“紅色管家”。健全居民議事制度。建立家委會、物管會等自治組織32個,搭建“周二說事日”、“周末議事會”等居民議事平臺40余個,通過“相關方議、黨組織理、居民代表評、多方合作辦”的方式,先后協調解決福樂小區環境衛生整治、百和緣小區飛線充電等問題50余件,化解鄰里糾紛20余件。

健全保障體系,打造過硬治理隊伍。圍繞“三無小區”長效治理需求,著力加強保障體系建設,努力打造穩定高效治理隊伍。建立經費保障制度。將每個網格黨支部10000元/年工作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縣管黨費每年為每個支部提供5000元的經費補助,19個網格黨支部9.5萬元專項經費補助撥付到位。健全機構人員保障制度。以直管黨員為基礎力量,在職黨員、居民黨員為補充力量,網格黨支部常態化開展便民志愿服務,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破解網格黨組織“組織不力”“作用發揮不明顯”等問題。打造過硬社區工作者隊伍。制定《潼關縣城市社區領導班子和兩委會成員管理考核辦法》,按照“三崗十八級”標準,提升社區工作者薪酬待遇,把“三無小區”治理成效、居民群眾滿意度作為重要考核指標,推動社會工作者工作重心持續向網格、小區下沉,著重解決小區治理堵點熱點和居民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持續引領縣域基層治理提檔升級。


時間:2022-06-02 16:52:46 來源: 閱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