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宜君縣著力構建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共同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福祉,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堅持“政治”引領,助推鄉村振興。走進五里鎮,一條條道路干凈整潔,一座座溫室大棚坐落有序,一排排小院整齊排列,一張張笑臉幸福滿足,共同構成了美麗鄉村的怡人畫卷,這些圖景見證了五里鎮的美麗“蝶變”,更彰顯出五里鎮實行“五治”融合聚力推動鄉村振興取得的明顯成效。
近年來,五里鎮牢固樹立“產業興、經濟強”的發展理念,培育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推行“1+2×3”產業發展模式,結合“一塬兩川”地域特點,形成塬區蘋果,川道中藥材、蔬菜,鎮區配套的產業發展布局。目前,已經完成渭北山地蘋果種植1290畝,大力發展萬只肉兔養殖、千頭生豬育肥、1200噸氣調冷庫及分揀大棚、榆舍避暑康養村、雷聲村高效果蔬產業發展基地和高端遠程智能操控溫室大棚種植等特色產業。同時,推行“周一衛生日”、全域網格化管理和鎮區街道環衛物業商業化經營管理的“點面結合、條塊齊抓”工作機制,奮力打造“生態優、環境美、產業強、群眾富”生態宜居樣板鎮。
創新“自治”強基,激發基層治理活力。走進堯生鎮思彌村,一排排整齊的紅磚白墻房屋,十分氣派,村民三五成群地圍坐在樹蔭下乘涼、嘮家常。“現在我們村的人居環境大改觀,村風也好了很多,大家出門都不亂丟垃圾了,鄉鄰之間有啥問題了,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就找網格員,網格員解決不了的就上報村委會,一般村委會都能解決,非常滿意。”村民郭亞民說。?
鄉村治,百姓安。思彌村把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不斷在提升鄉村治理能力上下功夫,積極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增強鄉村治理源動力,村子面貌煥然一新,鄉風文明、民主法治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強化“法治”保障,突出“德治”教育。為推動平安法治建設工作,近年來,太安鎮先后為群眾發放宣傳資料、宣傳品5000余份,制作“紅袖章”“志愿者”馬甲120余件,有效整合全鎮146名紅袖章志愿者巡邏隊,22名綜治網格員群防群治隊伍常態化開展綜治維穩、治安防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等工作,進一步提升村級綜合治理規范化水平,群眾參與率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不僅鋪張浪費,也給村民帶來了經濟壓力,所以我們將‘提倡移風易俗,反對大操大辦’寫進了村規民約當中。”哭泉鎮哭泉村黨支部書記曹明紅說,通過村規民約引導村民活動,改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并且把傳統道德文化、現代法治精神等內容融入到村規民約中,有利于促進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
宜君縣全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同時,實施精神風貌大提升工程,開展了紅白理事會減負擔活動等12項活動。為了積極推進紅白理事會減負擔活動,目前,全縣117個行政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大力提倡婚喪事簡辦、厚養薄喪。
完善“智治”體系,為鄉村善治筑牢支撐點。以智治支撐,打造信息技術“智慧管理平臺”。宜君縣先后大力實施“雪亮工程”,打好為民服務“組合拳”,畫出基層社會治理最大“同心圓”。同時,為轄區內安裝了高清攝像頭,實現各村主干道、交叉路口等全覆蓋,讓網格員通過手機APP上傳矛盾線索、安全隱患等信息,早發現、早解決、早處置,真正做到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有力推動了宜君平安建設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