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縣認真落實中省市關于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決策部署要求,把黨的建設貫穿鄉村振興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以提升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為重點,凝聚各方力量,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動能。
凝聚合力,打好鄉村振興“組合拳”。成立縣委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和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13個工作專班,建立縣級領導聯鎮(街道)包村(社區)及部門包村(社區)工作機制,實行每個鎮(街道)由兩名縣委常委聯系,全體縣級領導、106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和33名組工干部與28個村(社區)結對幫扶,選派28名第一書記和83名駐村工作隊員駐村開展工作,促黨建、促穩定、促發展。全縣5個鎮(街道)、28個行政村(社區)實現了縣級領導、包村部門、組工干部、駐村工作隊、幫扶干部“五方包聯”,明確各方工作職責,推動各項部署和工作措施落地見效。
夯基提質,筑牢鄉村振興“橋頭堡”。實行“五化一體”抓黨建模式,推動基層黨建提質增效。組織設置網格化。全面建成“村(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網格組織圖譜,規范全縣98個村級下屬網格黨支部設置,保障黨員就地就近參加支部活動。黨建責任清單化。每月定期召開黨建任務交辦會,建立鎮級、村級及下屬網格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履職“十個一”清單,倒逼基層黨組織書記履職盡責。黨員管理規范化。健全完善1號“主題黨日”活動,嚴格認定黨員分類、管理,推行黨員星級管理辦法,圍繞鄉村振興,農村除規定項目外設立“家庭衛生”“致富領富”。開展黨員亮身份活動,創建黨員中心戶、黨員美麗庭院戶等,設立社情民意收集員,發揮農村黨員在鄉村振興中的先鋒模范作用。預警提醒常態化。推行黨內“雙色預警”制度,對履職不到位的黨組織書記,一次實行黃色預警,二次實行紅色預警,采取限期整改、誡勉談話等措施,不斷提高黨組織書記抓黨建主責主業意識。服務群眾精準化。深化“村黨組織+”模式,探索“優勢放大”“能人領富”和村企聯建共建等,建成省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7個、龍頭企業10家、合作社140家,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賦能增效。村(社區)“兩委”每季度開展一次走訪活動,對黨員群眾做到“五必訪,三必到”,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等議事決策機制,定期“三務”公開。實施“支部點亮”行動,撥亮農村黨建元素,更換標識、宣傳牌52塊,基層黨組織陣地面貌煥然一新,村黨組織真正成為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堅強戰斗堡壘。
培優育強,鍛造鄉村振興“領頭雁”。舉辦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談思路、話發展、喜迎二十大”賽講活動,全縣28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圍繞基層黨建、基礎建設、產業發展、基層治理、鄉風文明、項目推進等六方面談思路、提能力、謀發展、促振興,每季度組織一次鎮(街道)黨建現場觀摩會,交流借鑒經驗,提升上臺能講、遇事能辦的綜合素養。加強培訓提能力。加大村“兩委”干部履職能力培訓力度,先后組織鎮村干部赴浙江滕頭、天津大學等地區觀摩學習,開闊視野。依托鎮街黨校堅持每月對鎮村干部、黨員、種養殖大戶等進行培訓,提升綜合素養和能力水平。依單履責出成效。明確各級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履職清單,讓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既“掛帥”又“出征”。制定黨建任務年度、季度、月份“時間表”,做到職責清晰、任務清楚、時限明確,形成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的強大合力和保障機制。
嚴管厚愛,用好鄉村振興“生力軍”。組建督查組深入全縣28個村(社區),對第一書記、工作隊員在崗駐村、履職工作、“一口清”情況、落實待遇保障等四方面進行暗訪督查并通報反饋,限期整改到位,夯實了鎮(街道)日常管理責任和選派單位跟蹤管理責任。實績述職促發展,每季度組織召開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員實績述職考評會,采取現場抽簽、現場述職、現場提問、現場打分的方式,對駐村干部實績進行綜合考評,考評結果全縣通報,倒逼駐村干部真抓實干、履職盡責。加強保障促擔當,足額撥付派駐第一書記、工作隊每年各1萬元工作經費,生活補助按每人每個工作日40元的標準列入財政預算。嚴格落實駐村幫扶干部健康體檢、人身意外傷害保險、100元通訊補貼、交通補貼等各項保障措施,確保“人在心在狀態在”,激勵廣大駐村干部干實事,出成效。
人才注入,激活鄉村振興“源動力”。制定出臺《潼關縣人才強縣戰略實施意見》,圍繞軟籽石榴、新能源、黃金產業、肉夾饃醬菜特色小吃等全縣重點特色農業產業建立專家工作站6個;成功舉辦首屆“青春向黨、緣定潼關”青年人才聯誼活動,爭取65套人才公寓,解決潼關近年來招錄的非潼關籍各類人才住房問題,努力營造“潼心協力,關愛人才”的濃厚氛圍;實施農村實用青年人才培養工程,全縣累計培養各類農村實用青年人才130余名,建立農業特色專家工作站6個,吸引1名院士53名專家入站,申請各類專利25項,創辦家庭農場147個,領辦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146個,培育職業農民820名,有效帶動了農業經濟發展,為全縣鄉村振興打下堅實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