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宜川縣依托陜西省黃河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專班以及專家組的技術指導,探索實施了“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的農業廢棄物收回體系,加快完善綜合治理設施建設,建立農業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科學指導農業生產者合理使用,立足農村白色垃圾收集處理,不斷推動城鎮垃圾收運系統向農村延伸,農業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得到大幅改善。
專業加工實現變廢為寶。投資594萬元,按照現代企業建設標準,完善內部設施,標準化生產流程,規范經營運作,建立了集廢舊塑料加工、防雹網加工為一體的宜安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年回收廢舊反光膜可達3000噸左右,生產塑料顆粒1000余噸,可為果筐加工提供理想的原材料,為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級體系凝聚工作合力。創新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回收網絡體系”,實行定點收購、集中回收、集中存放、集中處理,在縣農業中心建立農業廢棄物回收調度總站;在各鄉鎮建立農業廢棄物回收站共13處。由各鄉鎮(丹州街道)牽頭,依托村“兩委”基層力量,在交通便利的重點區域、重點村建立了不小于350平方米農業廢棄物回收點41處,配備打包機65臺。
完善程序清除廢舊農膜。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帶動、網點回收、群眾參與”的工作思路,積極推動廢舊農膜回收清理工作。選定企業,宜安回收加工示范基地與鄉鎮簽訂包片回收協議。集中撿拾,將收集的廢舊農膜送往指定回收網點。企業回收,必做到應收盡收。票據核查,回收票據一式三聯,交付上交人一聯,企業記賬一聯,存根聯報縣農業資源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備查。督查驗收,指派專員定期進行現場考核驗收。
創新模式激發內生動力。堅持“鎮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地塊”的原則,積極發動群眾廣泛參與。以舊換新,推行以回收3斤兌換1斤的辦法確保農民和企業雙方利益。愛心超市積分兌換,以愛心超市為基礎,采用垃圾銀行模式,實行積分制兌換實物,獎補政策。集中時間段回收,確定每年10月至11月開展集中整治,逐田間、地塊排查,保障回收進度。
健全機制強化高效落實。查清農業污染源,成立宜川縣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常規監測評價體系和信息系統,廣泛開展農業環境保護和監督。加大宣傳力度,全方位、多層次廣泛動員群眾參與農業廢棄物收集,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積極發動群眾,大力推行以獎代補、以獎促治措施。強化督查檢查,成立專業督查組,表揚先進,鞭策后進,保障回收進展。
下一步,宜川縣將立足農業廢棄物高效處理工作,再接再厲、鼓足干勁、奮力拼搏,創新工作機制,健全獎懲體系,堅決打贏農業面源污染攻堅戰,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能,增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