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屹立傲蒼穹,“山”巒疊嶂鄉愁濃。青山村地處嵐皋縣和漢濱區交匯處,G211穿境而過,國土面積25平方公里,屬“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下轄12個村民小組304戶943人(其中:脫貧戶194戶662人),2020年整村脫貧出列。脫貧攻堅期間,產業發展以茶葉、生豬養殖和魔芋種植為主,但零星散布、不強不精,經濟收入仍以勞務輸出為主,缺乏可持續、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的拳頭項目,鄉村人才流失、常駐人口減少、發展動能不足仍是主要村情民情。鄉村振興啟動以來,如何圍繞“五大振興”目標,搶抓發展戰略機遇,實現率先突破發展,既是擺在青山村“四支隊伍”的硬骨頭,也是千萬個脫貧村的新課題。
支部堡壘建強? 確保善學善謀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實踐證明,辦好農村的事,實現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建強,黨員隊伍必須過硬。2021年,新一屆駐村幫扶隊伍順利交接,面對新目標、新要求和新挑戰,“四支隊伍”始終把群眾擁護不擁護、支持不支持作為村務決策、提速發展的落腳點和出發點,通過高頻次下組入戶、群眾座談、多方征詢,村支部迅速確定了“以黨建統攬工作全局,聚焦產業振興和鄉村旅游兩個方面,著力打造鄉愁古街、產業基地、人居環境三張名片”的工作思路,并以支部名義印發《青山村鄉村振興五年發展規劃》,明確了工作目標,細化了工作措施,壓實了工作責任,實現了支部引領一體統籌、工作謀劃一體布局、任務落實一體推進。
黨員示范帶動? 確保善作善成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和根本出路,通過開展“訪民情、聽民意、興產業”等系列活動,駐村工作隊發現青山村自瀛湖庫區修建以來,就大力發展漁業養殖,但因長江十年禁捕的剛性約束,瀛湖漢濱段網箱全面取締,漁業養殖淡出群眾視野。鑒于此,在爭得鎮黨委、政府及幫扶單位的支持鼓勵下,村支部選定陸基養漁(高密度養魚)作為全村支柱產業培育壯大,并由村黨支部書記帶頭,成立青山湖畔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啟動實施陸基養漁項目建設,將黨支部政治優勢與合作社產業優勢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黨建+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聯結機制,讓人民群眾參與進來,最大限度打消群眾顧慮,降低創業風險。目前,青山湖畔合作社已建成養魚池20口,預計年產魚15余萬尾,產值200余萬元,提供就業崗位20人,帶貧益貧30戶。
產業發展賦能? 確保善思善為
知之不難,行之不易。青山村漁業發展項目,充分考慮了客觀實際,尊重順應了群眾意愿,有效控制了投資成本,統籌謀劃了長遠發展,既解決了當下無主導產業的困境,又為推動青山村鄉村振興夯實了基礎、積累了經驗。一方面,群眾滿意是核心。發展產業的核心是讓人民群眾致富增收。在產業選擇上,要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建議,選準群眾愿意干、樂意干的產業。在風險把控上,選準產業后,先行先試是關鍵,按照“試驗基地——發展擴面——產業成型”思路逐步實施,規避風險、打消疑慮、提高積極性。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是關鍵。發展產業絕不是照搬照抄、紙上談兵,而是要充分尊重自然環境、群眾意愿、風俗民情和政策規定,才能激起群眾發展熱情,避免“水土不服”。下一步,青山村將緊盯核心、抓住關鍵,帶動發展金絲皇菊種植、蜜蜂養殖、湖畔花海、鄉愁古街等項目,將更多群眾鑲嵌在產業鏈中,為青山村全面振興開新局、謀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