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局轉換的樞紐------西安事變

陜西先鋒網

1935年9月,張學良奉蔣介石之命,率領東北軍由鄂豫皖地區來陜甘地區“圍剿”紅軍,任西北“剿匪”總部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權。從9月到11月,在不足3個月的時間里,東北軍與紅軍在勞山、榆林橋、直羅鎮的交戰中,連續被消滅近三個主力師,南京政府不但不給予補充,反而取消了被殲滅師的番號。這個事實深深觸動了張學良,他開始通過多種渠道與共產黨聯絡,尋求解國難、報家仇的新出路。?

  鑒于張學良和東北軍所處的特殊地位以及廣大官兵要求抗日的情況,中國共產黨從瓦窯堡會議后就開始了爭取東北軍的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了解,?1936年4月9日晚,中共派周恩來、李克農以及劉鼎為代表,與張學良、王以哲在延安城內天主教堂舉行會談。會談中,張學良表示完全同意中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并提出可“聯蔣抗日”的建議。

  在爭取張學良抗日的同時,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加強了對楊虎城及十七路?軍的說服和爭取工作。1935年12月初,汪鋒帶著毛澤東、彭德懷給楊虎城的信到西安與楊虎城聯系。楊虎城對毛澤東信中提出的西北大聯合、共同抗日?的主張表示同意。1936年8月26日,毛澤東的秘書張文彬持毛澤東給楊虎城?的信由陜北到達西安。9月上旬,楊虎城會見張文彬,雙方達成合作抗日的口頭協議。

  在這期間,中共中央還在張學良、楊虎城之間進行工作,促使他們團結合作。經過多方努力,張、楊開始了日趨密切的合作。

  正當紅軍與東北軍、十七路軍實行停戰、合作抗日,逐步形成“三位一?體”的大聯合局面時,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南京政府卻置民族危亡于不顧,繼續調遣重兵入陜,逼迫張學良、楊虎城“剿共”。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來到西安,分別召見張學良、楊虎城,宣布進一步“剿共”的計劃,遭到?張、楊的反對。接著,蔣介石又以避壽為名去洛陽,積極進行內戰準備,并于10月31日頒布了對紅軍的總攻擊令。12月4日,蔣介石再度來到西安,住在臨潼華清池。蔣介石分別召見東北軍、西北軍師以上將領講話,要他們服從命令,徹底“剿共”。12月7日,張學良到華清池面見蔣介石,苦諫蔣介石抗日,遭到拒絕。12月8日,楊虎城也去勸說蔣介石停止“剿共”,同樣遭到拒絕。

1.jpg

西安事變期間的周恩來、葉劍英、秦邦憲

  12月9日,西安萬名學生舉行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大會,旋即奔?赴臨潼向蔣介石請愿,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蔣介石嚴令張、楊對游行學生格殺勿論。?至此,張、楊深切認識?到,“勸諫”已經不能?改變蔣介石的主張和決?心,除了發動“兵諫”?外,別無出路。

  12月12日凌晨,在張學良、楊虎城的共?同指揮下,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分別在臨潼和西安行動。東北軍一部迅速包圍華清池,扣留了蔣介石;十七路軍在西安解除了中央憲兵第二團、公安局、別動大隊和駐西安的中央零散部隊武裝,并在西京招待所拘禁了隨蔣介石來陜的國民黨軍政大員陳誠、蔣鼎文、衛立煌、?蔣作賓、朱紹良、陳繼承等十余人。同日,張學良、楊虎城以及所屬高級將領向全國發出通電,說明發動事變的原委,提出八項主張。張學良也于當夜致電中共,毛澤東、周恩來當即復電,表示擬派周恩來前往西安共商大計。

  面對西安事變后錯綜復雜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從民族大義出?發,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并決定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人為中共代表,前往西安參加談判,同時通電全國,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立場。隨后,一系列斡旋活動緊鑼密鼓地展開。

  12月23日、24日,張學良代表東北軍,楊虎城代表十七路軍,周恩來代?表中共和紅軍,宋子文、宋美齡代表蔣介石,在西安城內張學良公館舉行談?判,雙方達成六項協議。隨后,蔣介石在張學良的陪同下回到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

  至此,國共兩黨對峙的內戰局面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為國共兩黨再度合作創造了條件。(刊載于?2011?年?5?月?19?日?《陜西日報》)


時間:2022-07-05 15:45:47 來源:陜西黨史網 閱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