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永壽縣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和黨的建設總要求,圍繞建堡壘、強隊伍、促增收,在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彰顯組織擔當、貢獻組織力量。
打造振興共富“堅強堡壘”。全力推動標準化創建,搶抓“整鎮過硬、整縣提升”活動契機,圍繞“五個到位”“六個過硬”“七個達標”目標,持續加大農村黨組織標準化創建工作力度,累計創建標準化示范村省級7個、市級28個。全面建強村級主陣地,將農村黨組織建設納入鄉村振興“聯建聯創聯評”,有效整合資金1400萬元,已完成提升村級陣地48個,正在實施提升計劃24個,全縣村級陣地實現全面提升、全面過硬。全域樹立標桿示范,深入開展“擂臺奪旗樹標”興村行動,結合鄉村振興工作需要,科學設置班子建設好、產業發展好、集體經濟好、鄉村振興好、社會治理好等五項創建指數,今年評選命名“綜合示范村”15個,讓村干部學有標桿、干有方向。
選優興村富民“領航頭雁”。做好村“兩委”換屆工作,以“四清”工作為載體,扎實開展綜合研判,堅持“雙好雙強”標準,選優配強村“兩委”干部,換屆后村“兩委”班子平均年43.7歲,其中“返鄉能人”511人、占60%以上,帶富領富能力進一步增強。做實換屆“后半篇”,圍繞基層黨建、產業發展、集體經濟等鄉村振興實務,組織開展新任村“兩委”主要干部軍事化封閉式培訓3期170人,通過視頻會議系統對村干部和駐村干部隊伍進行輪訓。針對新任村干部和駐村干部能力不強、經驗欠缺等實際問題,建立導師幫帶制,讓老支書、優秀駐村干部、老鄉鎮等幫帶新人盡快適應工作、轉變角色。扎實開展村“兩委”換屆“回頭看”,由縣級領導帶隊組建7個調研工作組,針對“五類村”研判確定7個重點村,嚴格“四個一”措施抓好轉化提升。同時,組織新一屆“兩委”班子成員開展社情民意“大走訪”活動,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和問題,提高工作能力,增強工作效能。
壯大富民增收“集體經濟”。按照“空殼村動態清零、薄弱村發展壯大、示范村做大做強”的思路,深入開展“跨五晉十、百村攻堅”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行動,堅持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對產業優勢明顯、有挖掘潛能的村,推行“產業帶動型”模式,郭村塬聯合支部深挖中蜂養殖傳統產業潛力,建成集中蜂養殖、蜂蜜和雜糧加工、農特產展館為一體的體驗式產銷基地,帶動周邊5個村農戶養殖中蜂達1萬余箱,村集體年收益達到40萬元。對龍頭企業進駐、資源稟賦優勢突出的村,實行“跨村共建型”模式,“甘藍”聯合黨委積極發展勞務合作社、食用油作坊、蕎麥醋廠等經濟實體,帶動周邊煙莊村、紅巖村、岳御史村等村集體產業不斷做大做強。對有品牌專業合作社、自主經營意識較強的村,實行“村社聯動型”模式,馬坊鎮東張村聯合牧果種養專業合作社,投資1020萬元建成42畝生豬養殖產業共富園,吸納周邊19個村入股,年分紅51萬元。對產業類型相近、發展基礎較好的村,實行“跨村聯合型”模式,店頭鎮曹德、康家、宋家等7個村,跨村建成1000畝“馬欄紅”蘋果基地,實行托管經營,村集體與經營主體按比例分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