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丹鳳縣始終以黨建總攬全局,大力發揚脫貧攻堅精神,全面推進組織、干部、人才等各類資源向鄉村振興一線匯聚,推動黨建與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深度融合,全縣脫貧成果持續鞏固,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
堅持“三化推進”,鉚緊責任鏈條。一是“清單化”明責。壓緊各級書記抓黨建第一責任人職責,細化分解5類50項具體任務,領辦基層黨建實事硬事,建立縣鎮村三級書記責任清單和縣直部門重點任務清單,縣委常委會每月對照清單研究1次、聽取匯報1次、通報排名1次。二是“項目化”履責。30名黨員縣級領導“一對一”聯系鎮辦示范片區、包抓42個黨建聯系點,12個鎮(街道)黨委書記、鎮長包抓24個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點,通過項目化管理推動黨建任務落實落地。三是“常態化”督責。組建10個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專項工作組,落實周現場觀摩點評+月黨政聯席會制度,建立“村每月自查、鎮(街道)每兩月督導、縣委組織部每季度抽查”的三級督查制度,倒逼責任落實。
突出“三個聚焦”,蓄積振興動能。一是聚焦“人”添動力。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縣鎮領導班子換屆,鎮黨政領導年齡、知識、專業結構明顯優化。選派213名優秀年輕干部到鄉村振興等一線淬煉。全縣重新調整選派第一書記102名、工作隊長48名、工作隊員192名,做到幫扶力量只增不減。二是聚焦“財”增活力。嚴格落實村干部“3+1”報酬體系,縣財政每年安排35萬元用于績效考核獎勵。財政保障陣地建設獎補資金190萬元,統籌整合各類項目資金2645萬元,加大紅色美麗村莊等建設扶持力度。三是聚焦“物”凝合力。探索出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金融扶持政策,解決39個村無發展啟動資金的問題。組建13個產業發展“顧問團”深入鎮辦開展咨詢答疑、工作指導。推行“縣黨校+實訓基地”教育模式,打造3個實訓教育基地,開展各類培訓活動20場次,受訓0.8萬余人次。
瞄準“三力提升”,筑牢基層堡壘。一是提升“戰斗力”。創新開展“兩規范兩提升”活動,動態整頓提升軟弱渙散村黨組織8個,創建鄉村振興示范鎮、村28個。組織現場觀摩推進會3次,現場點評、打分排名、專欄晾曬。評選表彰先進集體23個、先進個人各10個名,頒授流動紅旗,在比學趕超中示范推進。二是提升“引領力”。大力推進“千名領跑人”素質提升計劃,為99名參加學歷提升村干部全額補貼學費34.6萬元。落實“導師1+N”幫帶制度,聘請榮譽支書(主任)197名,選聘186名導師幫帶258名新任村(社區)干部成長。三是提升“帶動力”。依托專家工作站、人才工作驛站,吸引217名在外能人回鄉創業任職。組建10個人才服務團開展進村技術培訓160場次,對接國家選派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開展“組團式”幫扶,幫帶培育專業技術人才230名,重點支持200名人才創新創業,筑牢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做實“三個融合”,助推創新發展。一是機制融合“強聯動”。創新基層黨建“三個五”工作機制,堅持周安排、周匯報、月調度、季點評制度。完善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全縣1.2萬名黨員、3250名網格長(片長)聯系服務農戶全覆蓋,黨員主動承辦實事1.56萬件,形成“人在網格中、事在網格辦”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二是產業融合“強聯建”。圍繞構建“3+3+3”現代產業體系,創新組建10個產業聯盟、13個產業鏈聯合黨委,西部生態智能家居產業園、棣花茶房食用菌產業園等一批產業鏈項目建成投產,47家規上工業產值同比增長81.5%。三是利益融合“強聯結”。建立村集體經濟收益“237”獎勵分配機制,兌現12個村58名村干部產業發展獎金27.67萬元,鼓勵74名村(社區)干部帶頭入股465萬元發展產業,縣財政每年拿出50萬元重獎集體經濟自主經營先進村,全縣54個村集體經濟積累超過20萬元,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面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