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縣:“四項舉措”推動城市基層治理工作提質增效
今年以來,甘泉縣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新模式,從建體系、優服務、強保障、塑品牌入手,將組織資源轉化為治理資源,將組織活力轉化為服務活力,讓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有“高度”、有“廣度”、有“溫度”、有“深度”。
建強組織體系,筑牢城市基層治理“一盤棋”。堅持黨建引領,建立縣委、街道、社區三級城市基層治理工作構架,實現各區域協同推進。成立縣委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定期謀劃工作、督促落實。建立“街道黨委-社區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黨組織基層治理體系,定期召集聯席、協調推動。建立社區黨支部、駐區單位、物業企業、業委會等共同參與的基層治理“大聯盟”,定期共駐共建、協商議事。夯實責任鏈條,推行城市基層黨建“書記項目”,建立縣委常委聯系包抓城市社區工作機制,把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納入基層黨建考核內容,推動各項重點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健全服務機制,織密城市基層治理“一張網”。堅持“區域統籌、條塊結合、資源共享、共駐共建”的原則,推行區域化、網格化管理新模式,建立“黨委-黨支部-黨員責任區”三級網格化管理機制,由街道黨委負責牽頭抓總,按照片區、樓院等劃分網格,將城區內4個社區,劃分為52個居民網格,確定網格員52名,將黨建、民生、治理、防疫、安全、維穩等工作下沉至網格,不斷延伸網格管理觸角,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實現服務全覆蓋,管理無盲區。在常態化的疫情防控中,積極響應落實“敲門行動”,通過宣傳引導、底數摸排、精準管控等措施,構筑起牢固的疫情防控網。堅持多元共治,發揮“網格預警、街區吹哨、部門報到”的政治優勢,實行群眾點單、組織派單、黨員接單,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民事調解、“微心愿”認領等活動,延伸社區治理觸角,共筑“同心圓”。今年以來,開展環境整治、醫療義診、政策宣講、點亮“微心愿”等共駐共建活動100余次。
夯實基礎保障,聚合城市基層治理“一股勁”。堅持統籌優勢資源,夯實基層治理基礎。大力加強城市基層黨建陣地建設,將黨員群眾活動中心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通過財政投入、統籌配建、整合資源、無償劃撥等方式,對太皇山、北關、南關、東臺4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軟硬件進行“達標晉位”、全面提升,統一功能設置,規范標牌標識,每個社區均建成城市閱覽室、舞蹈室、康復室等各類活動室10多個,使其成為團結引領群眾的政治中心、宣傳教育群眾的文化中心、聯系服務群眾的便民中心。積極推動完善社區專職工作者薪酬體系,選優配強社區“兩委”班子,社區片長作為街道重點培養后備干部,專職社區工作者18人中有7人擔任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將社區干部培訓納入全縣干部教育總體規劃,主要開展崗位職責、黨務知識、基層治理等專題培訓,不斷提升社區干部治理能力。
打造品牌特色,塑造城市基層治理“一條線”。堅持“活動聚民心、服務暖人心”,以“同住一座城、共愛一個家”為主題,通過打造一批有溫度、有力度、有深度的“歸屬、朝陽、聯親”等城市黨建品牌,讓社區居民愿意來、坐得下、留得住,不斷激發社區治理活力。在太皇山社區協調入駐12家部門單位、引進了5個社會組織,建起泉姐家政公司,將閑散勞力進行分類登記,實施組織培訓2030人次,解決了427余人的就業問題;引進元芝民間藝術公司,采取線上線下組織培訓剪紙藝術,吸引1236余人參與創作受益,實現了居民創業有所為、生活有所樂。在北關社區建立“黨群、干群、警民、社企聯建”四個一家親,開展黨員進社區、“微心愿”認領、志愿幫扶、“大手拉小手”等活動,讓社區服務和治理由“獨角戲”轉變為“大合唱”,提升了城市基層治理能力,提高了社區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