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縣:黨建領航聚合力社會救助解民困
宜川縣認真貫徹落實延安市委“解決好大多數老百姓基本民生需求”和“防止黨建與業務工作、經濟工作兩張皮”的工作要求,探索以基層黨組織整合社會救助力量,用“大民政”工作思路和方法,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
發揮組織優勢,探索黨組織設置新路徑。緊緊圍繞群眾需求,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幫助群眾解難題辦實事。一是創新黨組織設置。成立宜川縣民政系統黨委,針對“大民政”特點將具有社會救助職能的民政局、退役軍人事務局、總工會、團委、婦聯、殘聯、紅十字會等7個部門單位黨支部納入民政系統黨委統一管理,創新制度機制和工作流程,探索建立社會救助新模式。二是創新黨組織書記配備。由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兼任民政系統黨委書記,縣民政局長任民政系統黨委副書記,全面增強對“大民政”工作的領導力和執行力。三是創新考核辦法。印發《宜川縣“大民政”社會救助工作考核暫行辦法》,把首批整合部門單位在聯動工作中的資金貢獻、項目貢獻和救助對象的評價,作為部門單位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主要內容,作為部門單位一把手進退留轉和部門單位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切實推動“大民政”工作高效運轉。
整合工作力量,釋放融救助模式新動能
打破傳統救助模式,整合社會救助力量,建立社會救助新模式。一是組建宜川縣融救助中心。抽調社會救助職能部門單位業務骨干,在新設立的縣融救助中心分設生活、醫療、教育、就業、住房、司法六個救助服務窗口,公開救助項目和辦理流程,按照“應辦盡辦、急事快辦、特事特辦”的原則,實行救助工作集中受理,實現了一個窗口受理,多部門聯動辦結。研發融救助信息平臺軟件,實現救助事項“掌上辦”、“指尖辦”,做到了為群眾辦好事、讓群眾好辦事。截至目前,大廳受理群眾來訪57人次,對符合救助政策的16例求助事項進行受理,對5例不符合救助情形進行了政策解釋,得到當事人的理解。二是重點加強困境兒童保障。以“三類困境兒童”(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留守兒童、服刑人員子女)為切入點,建立“支部線狀包聯、黨員點對點幫扶”工作機制,確定幫扶標準,明確幫扶措施,達到“三保兩有”,即保生活、保健康、保就學、有監護人、有親情關愛,明確民政局黨支部、司法局黨支部等9個黨支部,根據各自業務認領分管群體,聯合實施救助。截至目前,對摸底排查出的122名“三類困境兒童”落實幫扶人員及救助措施,對困境兒童給予生活、學習、物質等方面幫助。三是建立綜合研判救助事項制度。按照具體類型、困難程度以及項目資金用途,及時召開綜合分析研判會議,通過“面對面”共享信息資源,核準救助對象,審定救助項目,分類別、多層次實施救助,把各項救助政策及時落實到位。對政策救助惠及不到的困難群體,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救助。目前,共綜合研判資金1100.6萬元,惠及群眾9226人。
錨定目標方向,彰顯大民政工作新成效
堅持“黨建領航、民心導向”,將“大民政”社會救助效能最大化、最優化,努力讓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救助。一是建立民生兜底聯動工作機制。發揮縣民政系統黨委領導核心作用,加強部門聯動、統籌協調解決相關事項和問題。縣融救助中心大力推行多事項合辦、多部門聯辦模式,簡化優化救助程序,提高辦理落實效率,讓幫扶更及時、更高效,為做好兜底民生服務提供有力支撐。二是凝聚社會救助合力。“大民政”救助整合各類社會救助資金,由部門單項救助向“大民政”綜合救助轉變,改變以往多部門單打一、背靠背救助模式,共享“大民政”信息資源,防止重復救助和救助盲區發生,解決困難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形成覆蓋全面、統籌城鄉、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體系。三是增強社會治理效能?!按竺裾惫ぷ鳈C制的建立,使各類救助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實行窗口式集中受理和在線申請,既方便困難群眾求助,又實現資金高效使用。通過綜合研判會議實施救助,公開公示救助對象、救助項目,做到救助工作精準、公正、便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