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紫陽縣切實把人才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采取有力措施,用活用好各類人才隊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筑巢引鳳納良才,將優秀在外人才“請進來”。立足生態、富硒、綠色優勢,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和支持政策。煥古莊園茶業公司專家工作站引進以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曾建明院士為學科帶頭導師的專家團隊8人,歷時多年成功研發“硒香茶”,帶動周邊茶農戶均增收5000元,實現了企業、茶農雙增收的可觀效益;引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生導師、陜西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用菌中心主任李鳴雷為首席專家的專家團隊成立省級科研實驗站“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紫陽縣人民政府產學研一體化實驗基地”,組建縣級食用菌專家工作站,開展食用菌研發,帶動培養本土食用菌專家技術人員,促進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嚴格貫徹落實靠前服務、跟蹤服務理念,開展“政務服務幫辦代辦‘春風服務’行動”,回引在外優秀人員返鄉就業創業。近年來先后組織開展雙招雙引活動18場次,引進礦泉水開發、農產品產業鏈體系建設、富硒特色種養殖基地建設等一批優秀項目落地建設,成功簽約沃農生態農業園區建設、秦巴土蜂養殖、茶文化主題農旅融合項目等12個優秀返鄉創業項目,培育了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為全縣經濟發展、擴大就業、促進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整合資源促發展,將優秀本土人才“育出來”。紫陽縣加強與技能培訓院校的交流合作,實施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實現產、學、研、用創新發展。近2年來累計培訓3943人,其中修腳師培訓2128人、修腳提升1072人、烹飪27人、月嫂14人、SYB創業58人、養老護理127人、職業茶農179人、職業煙農26人。在鄉村創辦“農民田間學校”,搭建以實踐為手段的農民教育培訓基地,在具有較高文化素質、較強學習能力的中青年務工人員中,培育中藥材、茶葉、中蜂、魔芋、柑橘、水產養殖等產業方面的高素質農民780人。根據專家專業優勢和基層需求,按照基層點菜、專家接單模式,精心選派297名產業發展指導員、246名科技特派員,深入鄉村開展產業發展技術指導服務工作,累計培訓300余場次,培訓人員2萬人次以上。全面提升全縣教育工作者的整體素質,累計組織394名教師參加“國培”、37名教師參加“省培”、23名“鄉村首席教師”赴江蘇培訓、30名高中骨干教師參加“省級脫產研修項目"培訓。發揮省市級“名師工作室”“學帶工作坊”示范引領、帶動輻射作用,帶動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今年上半年,57名教師獲得“縣級教學能手”稱號,20名教師獲得“市級教學能手”稱號。大力實施衛生人才“十百千萬”培養工程,完成醫療衛生百名人才培養2人,千名人才培養65人,萬名人才培養860人,組織15名骨干醫師赴江蘇常州進修學習。
創新機制促活力,將優秀年輕人才“用起來”。建立健全對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教育、醫療、科技等各行業對青年人才的培養支持力度,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陳舊觀念,積極培養造就青年英才。加強先進模范評選與表彰,遵循“業績顯著、群眾公認、單位推薦、全面公示、全縣聯評”的程序,每年評選一批縣級“專業技術能手”,每兩年認定一批“學科帶頭人”和“技術業務骨干”,并擇優建立“學科帶頭人工作坊”和“名師工作室”,每年獎勵一批科研成果顯著的專業技術人才。印發了《紫陽縣中小學校長管理辦法(試行)》,嚴格按照規定和程序開展任期屆滿校長考核工作,今年按照人崗相適的原則續聘了9名校長,公開選聘了6名鎮中心學校校長,積極發現并培養了一批年輕優秀教師進入學校中層管理崗位,有效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管理水平。將一批鄉賢能人、退伍軍人、離職干部、返鄉創業人員等優秀群體納入“鄉土人才庫”,擇優列為村“兩委”干部后備人選,為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提供了“源頭活水”,2021年全縣村(社區)“兩委”換屆中,146名返鄉務工人員、81名本土大學生進入村“兩委”班子。把政治條件成熟、貢獻突出、影響力大、熱心服務群眾的優秀鄉土人才優先列為黨員發展對象,優先推薦為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安心、順心大膽施展才華,去年以來,43名返鄉優秀人才當選為縣、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