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縣:“五抓五強”助推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實施以來,甘泉縣牢固樹立“大黨建、大治理、大發展”理念,以“五抓五強”為抓手,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和“動力源泉”,推動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精準對接、深度融合。

抓統籌強引領,樹牢鄉村振興“主心骨”。堅決扛起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建立上下貫通、一抓到底的領導體制。一是組織領導到位。健全黨委領導、縣鄉聯動、部門統籌、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20多個相關部門單位為成員的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組建鄉村振興10個工作組,形成“一盤棋”抓鄉村振興的工作格局。二是推進措施到位。制定《關于在全縣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中開展“四聯四促”工作的實施方案》《關于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重點任務及分工方案》等文件,出臺50條具體推進措施,推動黨建與鄉村振興同步規劃、同向推進、同步考核。三是責任夯實到位。全面壓實縣委常委聯鄉鎮(街道)、部門單位包村、駐村工作隊幫扶、黨員干部結對責任,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建立常態督查機制,持續傳導壓力、推動落實。

抓組織強堡壘,打造鄉村振興“火車頭”。堅持一手抓固本強基,一手抓作用發揮,持續釋放組織動能。一是抓實支部基礎。常態化開展支部建設提升活動,采取統一標識標牌、統一功能布局、統一管理標準“三統一”措施,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堅持抓兩頭帶中間,以8個省級標準化示范村、全國首批2個“紅色美麗村莊”、6個鄉村振興重點村為示范,抓好4個軟弱渙散村,通過培樹先進、整頓后進、扶持發展,筑牢基層戰斗堡壘。二是提升帶富功能。深入推進黨建先鋒引領工程,建立“四聯四促”工作機制,依托“城鄉聯動、村村聯合、村企(社)聯建”模式,全縣63個村與156個部門單位結對共建、與8個非公企業和202個農村合作社聯合共建,打破城鄉、地域、行業壁壘,構建組織聯建、活動聯誼、產業聯抓、民生聯管的鄉村振興黨建聯合體。三是建強振興力量。實施村支部書記“頭雁培育”工程,建立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人才庫,開展村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亮承諾、賽實績、爭先進”擂臺比武活動,比拼工作干勁、展示發展成效。堅持“菜單式”選課,“融合式”授課,“模塊式”組課,多頻次全覆蓋培訓提能,今年先后組織村黨支部書記集中培訓、外出學習2次。

抓隊伍強合力,鍛造鄉村振興“先鋒軍”。聚焦“三支”振興力量,鍛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干部隊伍。一是選優配強“主力軍”。以縣鄉村換屆為契機,選優配強能擔鄉村振興重任的干部隊伍,選拔9名“五類人員”和熟悉產業經濟、“三農”工作,懂項目、會招商的專業化干部進入鄉鎮領導班子,保留了一批“老鄉鎮”,“一線指揮部”能力更強。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54名“四類人員”占村支部書記總數的87%,“一線作戰部”結構更優。二是精準選派“工作隊”。堅持盡銳出戰,向全縣63個村(社區)全覆蓋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195名。實施“墩苗計劃”,把優秀年輕干部選拔到基層一線實踐鍛煉,累計提拔使用第一書記54名,推動形成“好干部從一線來、到一線去”的良性循環。三是引育壯大“人才庫”。深入實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計劃,組建8個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建立“專家工作站”“鄉土人才服務站”“創業孵化基地”,選聘有產業、有技術、有經驗、有意愿的各類人才向鄉村集聚,聘請省市蔬菜、果業、畜牧專家分層次舉辦各類農業產業實用人才培訓,培養高素質農民370人、農村實用人才1586人,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抓創新強治理,注入鄉村振興“強心劑”。堅持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著力打造治理有效、發展有力的和美鄉村。一是強化“三治融合”體系。強化黨建引領村級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體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職能作用,落實“四議兩公開”民主決策制度,建立基層治理“一中心一室”(黨群服務中心、樊九平式調解室),提升基層議事協商規范化水平。二是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推行“黨委+支部+黨小組+黨員+農戶”網格化管理,做到大事網內聯動、小事格內解決、矛盾村內化解。推行“樊九平式調解”,采取“情理法說勸和”調解6字法則,說大事、了小事、解難事。三是注重鄉風文明建設。深入開展新時代“十個沒有”平安創建活動,加強“一約四會”建設,開展“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婦、致富能手、身邊好人”等評選活動,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鄉村治理塑魂助力。

抓融合強發展,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堅持黨建引領,注重融合創新,探索富民強村新路徑。一是盤活資產資源。圍繞“盤清家底”“盤活三資”目標,把長期“躺”在賬上的資金,閑置的資源,集體耕地、林地等清產核資、確權登記,實現“閑”變“寶”,進一步盤活農村集體資產。二是壯大集體經濟。推行“黨建+”融合模式,實施集體經濟“示范培育、薄弱壯大”兩大行動,投入中省市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2700多萬元,通過盤活資產、產業帶動、鄉村服務、休閑農業等方式,描繪出了一幅“黨建紅”與“產業興”交相輝映的美麗鄉村畫卷。三是做大做強聯盟。堅持把第一書記聯盟基地建到工業園區,建立“聯盟+基地+企業+農戶”發展模式,采取“線上線下”同步推進,將各村出產的蔬菜、水果、雜糧、菌類、蜂蜜等農特產品推介出來、集中銷售,累計幫助群眾銷售農特產品1408噸,價值680多萬元,該做法入選全省首批鄉村振興典型案例,讓群眾實現了“產業強、有錢賺、富起來”。